夜雨寄北教案8篇

2021-08-18   来源:高中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8篇

夜雨寄北教案(1)

《夜雨寄北》试解

唐李商隐诗作之解难,古有微词。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是什么,我理解不着。李诗往往因其意蕴之深邃、情感之深厚、用词之瑰丽、情调之逶迤、色泽之艳丽、笔法之宛曲,常令人置身于莫衷空灵而至美的审美气氛中。他的许多诗作都是至美而又难解的炙口名篇,《夜雨寄北》就是其中之一。
初中语文第二册选用了此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寂雨时。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对此诗是这样理解的。教材的注脚中有:诗人当时在巴蜀,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教学参考书“中这样理解:此诗是寄给谁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寄给妻子的,一种说法是寄给长安友人的。我们采取后一种说法……这首诗象是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与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从这两个理解可以看出,教材是把此诗作为思友诗理解。我以为,这样理解欠妥,意蕴分析过于表面化。按照新批评学派以文字自身作用的“细读”方式,单从字面解读,此诗亲切明快,写出了设想归后与亲友秉谈此时此地的情形。但,由于此诗主体与对象的隐在性,时空转换的限制无伦次,使此诗的真实意蕴与字表义有较大的距离,可以说是一种曲折的表意方式。
窃以为,此诗仍为抒臆诗,抒发的是一种无奈的企盼。
要解读此诗应与李商隐先贵后寒先宠后贬的人生际遇联系起来。李是才子,他的发迹得于他文才达豁,被牛党孤楚赏识,后直线辉煌。李是牛李党争的牺牲品,因牛李党争,使他清寒潦倒、远离贵官、客死汞阳。这种前后质的变化,使诗人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痛。川东环境的凄清、生活的清寒,怎不叫他魂牵繁华富足的长安?政治的失意,际遇的落拓,怎不叫他痴想昔日的威风?与故交新贵的分隔,怎不叫他倍感孤独与无助?因此,在川东的此地此情此景,总企盼有人能伸援助之手,使他重回昨日的天地,对于一个受宠惯了的多情诗人,就不足为怪了。诗人在《安定城楼》中就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再创辉煌的高远抱负。长安,就是诗人欲回的“天地”。然而,现实就是现实,此时的诗人只能是无奈,只能是苦笑,在痴想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由此可见,“北”应指长安,指诗人苦思冥想的能发挥诗人才能的地方。“君问归期未有期”,采取的是一种委婉的手法,是诗人的扪心自问,是诗人无奈无助的感叹。第二句突出了此时之苦,秋雨夜滴,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则写出了诗人的期盼,色调也现得较明快,而这种明快则反衬出诗人那种欲求不得的挣扎心理。
诗人矛盾、烦闷、苦虑的内心世界,使此诗的意蕴沉厚晦腻含蓄,使诗的色调也灰暗与明快各半,前两句的灰暗与后两句的明快。这种笔法上的矛盾统一,又反衬出诗人的苦楚与企求。
总之,李商隐在本诗种是有所渴求的,他的渴求又是无奈的,是不能实现的企盼。如把此诗看作是爱情诗或是思友诗,那显然是不妥的

夜雨寄北教案(2)

《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夜雨寄北原文

查字典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夜雨寄北》原文,《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夜雨寄北》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查字典语文网。

一、《夜雨寄北》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夜雨寄北》作者介绍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三、《夜雨寄北》原文翻译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夜雨寄北教案(3)

《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意,并背诵默写

2、把握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情感

3、从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角度鉴赏诗歌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大家喜欢听雨吗,我觉的小雨声能使人感觉温柔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人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人壮怀激烈,威严,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人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人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那么在数千年的一个雨夜,大诗人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咱们一起学一下《夜雨寄北》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人。唐代诗人,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代表作《锦瑟》《无题》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唐宣宗大中五年至九年,李商隐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秘书)之职。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减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三.朗读
    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

划分节奏。

老师范读一遍,找朗诵水平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
四.重点串讲,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妻子非常的思念丈夫。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丈夫也深深的在思念妻子。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非常的愁苦与无奈。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描绘眼前景物。诗人地处偏远的巴山,在一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我们看到,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与寂寞。这句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情透过景物的形象化的描写含蓄的表现出来了。不说相思,而更显相思之深。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构思之妙出人意料。
“何当”与“未有期”照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和 “巴山夜雨”的重复出现,“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无奈及思念之情。“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前一句写的是实景后一句是虚拟之境,从今天想到他日,从分别想到欢聚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和思乡之情,抒发了归期无期的无奈以及盼望相见共语的美好心愿。所以重复但不累赘,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写作特点:1、回环往复2、虚实相生3、情景交融

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夜雨寄北教案(4)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阅读练习及答案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2分)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2分)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话]: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2分)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2分)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分)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2分)
(7)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1分)
  (8)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2分)

答案:
(1)、李商隐 ;
(2)、①何时能够 ②再 回叙;
(3)、(略);
(4)、D;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分)
    (8)(2分)“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二:
1.“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参考答案
1.点名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全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4.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5、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成就很高,特别是他的咏史诗和描写爱情的““无题””诗,影响很大。
6、 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爱情诗描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7、 “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答: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三:
1、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作者 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的思想感情。后两句通过设想来日重逢畅谈昔日相思的情境,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2. 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D)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4.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
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5、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6、选出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有误的一项:(D)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7、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了的谈话材料。

8、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9、 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10、“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
“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风使池水都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11、 想象一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场景,并写下来。
诗人和思念的人在长久的分离后终于得以团聚,相谈甚欢,直至秉烛,他们谈论些什么呢?原来谈论的就是现在彼此思念的情状。
12、 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答: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五:
1. 诗中的“秋”字除了交待季节外,还起什么作用?
2.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3. 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抒发感情的?
4.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复使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
1. 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2. 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3. 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后两句表达了对于未来与亲人团聚的欢乐的憧憬。就空间而言,诗中巴山、西窗、巴往复对照;就时间而言,诗中又有今宵、他日、今宵的对比,诗人跨越了时空的限制,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4. “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赏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夜雨寄北教案(5)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一、导课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晚唐着名诗人李商隐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要学他另外一首质朴自然的小诗《夜雨寄北》。

2、作者及背景

1、要阅读和理解一首诗歌,一定要对作者有所了解。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李商隐

2、古代通讯极不方便,寄出一封信往往很长时间对方才能收到,甚至有一些信永远都寄不出或者收不到。加上古人常常为谋取一官半职而离乡宦游,因而与家人聚少离多。李商隐就是其中之一。有没有同学知道李商隐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滞留巴蜀今天的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3、读诗

1、读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解诗

你问我的归期,归期实难说准。

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才能归去,与你共剪西窗烛花。

当面诉说巴山夜雨的情景。

3、同学们,在分析诗歌之前,我布置一个具有悬念的作业,学完这首诗用一句话给诗歌题目加一个副标题。

4、品诗

1、题目“夜雨寄北”

(1)寄北:“北”诗人在什么地方家人在什么地方诗人在巴蜀,亲友妻子在长安,隔着千山万水。因此诗题为“寄北”。

(2)“夜”,古人远在异乡的夜。同学们想象一下,没有我们现代的先进的通讯设备,没有电灯,异乡的夜,异乡的雨,异乡的雨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会如何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又为什么“寄”的是什么仅仅是信吗寄的是诗歌内容,就是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题目就已经初步把诗歌的情境点染。

2、“君问归期未有期”

谁问“归期”谁答“未有期”为何“未有期”如此矛盾,扣人心弦。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猜测一下,“谁问归期如何问归期”妻子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呢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一问一答,表现出相互之间的殷切之情。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跌宕有致。

板书“矛盾开篇,扣人心弦

有问有答,跌宕有致”

2、巴山夜雨涨秋池

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也回答了“寄”的原因是“君问归期”。“寄”的答是“未有期”,“寄”的意是“巴山夜雨涨秋池”。

让我们再次品味一下“夜”字,一般的夜与远客的夜有何不同巴山的夜有何不同巴山的雨夜又有何不同

巴山在哪妻子在哪巴山与长安,相隔千山万水。因为思念故有“君问归期”的殷切之情。然而面对聚少离多的亲人殷切的期盼,诗人却只能回答“未有期”。此时此刻他心中的凄苦可想而知。

然而诗人却不是主观诉说自己多痛苦,而是高明地运用了客观的容易触发悲思之情的意象-----夜雨、秋池,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秋”是季节,但仅仅是季节吗在古代秋的内涵是什么巴山的秋又是什么

一年之中我们什么季节最想念家一天之中我们什么时辰最想念家人在最思念季节“秋”,最思念的时辰“夜”,最容易多愁善感的情境“雨夜”诗人思念若狂。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这就是诗人在诗中构建出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啊!

板书“直叙其事,情寓其中

直书其境,情景交融”

3、何当共剪西窗烛

绝句在古诗中属于短制,但也讲究起承转合的结构技艺。在总体上通常可分为前半和后半。前半部分往往起引带铺垫作用,后半部分是主题意旨所在。但关键在第三句。第三句得力末句就容易了。第一句“起”是开头,第二句“承”是承接开头,把景与情渲染,使所描绘的意象更加鲜明,第三句是“转”,把思维转到另一个侧面,使读者到了全新的意境。第四句是“合”回应主题,点明作诗目的。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引出了遐想。笔锋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在想象中,把眼前的一切拉远成一个淡淡的记忆——那迷蒙阴冷的秋夜,仿佛只为烘托西窗下这摇曳的红烛;那巴山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只为此时耳畔的窃窃私语伴奏。同样的巴山夜雨,瞬间变得如此温情脉脉,令人怀念。幸福也许就是这样,它需要对比、需要映照,在与过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现时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吧而在李商隐这里,就是与爱妻共剪西窗烛时,依偎一起遥望巴山夜雨。

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痛苦的“此时”遥望“彼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象着、憧憬着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福地遥望此时。但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沉浸在某种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层诗意的美丽。

然而诗人此时却是处在最孤独最寂寞最想念的时刻,想望“西窗剪烛”的幸福是多么甜蜜,但是想到“未有期”想到相聚遥遥无期,顷刻间他那颗狂热的心瞬间冰冷,更添痛苦。越痛苦就越想念相聚时的幸福,越想念相聚时的幸福此时就越痛苦。如此苦乐交替,苦乐相生,虽是瞬息变化,心却百感交集。深沉委婉的情感就在这曲折回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板书“苦乐相生,曲折深婉”

4、却话巴山夜雨时

其实第四句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诗人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 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实写是以景写情,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是虚写。“巴山夜雨”和“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情谊。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

然而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诗人用“示现”的修辞,把不是眼前的的事物说成如在面前,因而这将来的欢欣,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但是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芯花。他们剪去芯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久别重逢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板书“虚实相间,时空跳转”

5、完成悬念作业

夜雨寄北----“寒秋凄苦夜中遥望幸福的剪烛”

6、小结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 的意思。

7、布置作业。

1、收集古代描写思念的诗句

2、阅读和赏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八、以教唱唱诗歌结束本课。这首诗我曾把它谱成歌曲,旋律简单,现在教会大家唱。

夜雨寄北教案(6)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共剪窗花,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时我思念你的情景。

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全文并背诵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作者介绍: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赏析内容

1、君问归期未有期,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夫妻之间的关怀、思念以及诗人欲归不得、忧愁苦闷的感情

2、两个期字有何作用?

第一个期指回来的日期,第二个期指归期无期,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抑一扬,使得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3、涨字意蕴丰富,请从眼前景、心中情两个方面作分析 。

涨字富有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羁旅不得归的愁思的绵长深重

4、秋字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季节,烘托出人物孤寂、凄凉的心情。

5、后两句中,作者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想象了异日重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盼望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愿望。

6、诗中的两处巴山夜雨有什么不同?其作用各是什么?

前一个是眼前实景,渲染凄清的情调,后一个是虚写将来回味的夜雨,突出重逢的温馨和愉悦

两个巴山夜雨,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妻子、巴蜀和北方连接起来,突出思亲念归、寂寞凄凉的感情;首末同时出现,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

7、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它的含义。

思念亲人,渴望团聚

8、何当照应上文的那个字?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问 体现主人公思家念亲的心情,突出今夜郁闷孤寂的心境。

9、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一、想象。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秉烛夜谈能把今夜听着秋雨思念妻子的情景向妻子讲述,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和渴望相逢的急切。

二、反衬。诗人巧妙地设想未来相聚的欢乐,反衬今日思念的愁苦,时空回环往复,突出思念的愁苦之深。

10、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孤独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愿望。

夜雨寄北教案(7)

《夜雨寄北》

1、“君问归期未有期”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炼字角度说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妙在何处。

3、后两句中,作者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诗中的“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有什么艺术效果?

5、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6、“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7、“何当”照应上文的 字,“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8、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两句诗是由当前 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 的憧憬。

10、“君问归期未有期”是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11、诗歌首句连用两个“期”字有何作用?

12、请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的妙处。

1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二、理解默写

1、李商隐《夜雨寄北》中,设想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的诗句是:

2、思念之情,亘古不变,李商隐客居寂寞,依窗伫立,将相思转化成重逢的希冀的诗句是:

3、《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

4、《秋词》中:赞美秋景胜春光的诗句是:

5、《秋词》中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志向的诗句是:

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诗人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的句子:

7、同上中,表明作者身闲志不闲,壮志不移的语句是:

8、同上中由现实转入梦境,表现作者对朝廷统治者的统治隐隐担忧和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

9、同上中写诗人虽年老体衰,仍愿守卫边疆保家卫国的句子:

10、《秋词》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

11、《秋词》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夜雨寄北教案(8)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诗歌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解
1、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
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解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译文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赏析
这首咏史吊古,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月之作。太阳是自然界中光明绚丽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进一步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唐诗三百首》卷一)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 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 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 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 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 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 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 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 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 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赏析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 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 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 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 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行路难(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解
1、珍馐:名贵的菜肴。
2、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
3、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 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赏析
“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李白《行路难》共三首,蘅塘退士辑选其一。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涕下 一作:泪下)

注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泪:眼泪。

译文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 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 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赏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 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人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 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 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 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 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边角。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赏析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作者: 李白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解

  1、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2、胡:这里指吐蕃。

  3、高楼:指住在高楼中的戍客之妻。

译文

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

自古来这征战厮杀的场所,参战者从来不见有生还的。

守卫边陲的征夫面对现实,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

今夜高楼上思夫的妻子们,又该是当窗不眠叹息不已。

赏析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解

1、渭城:就是咸阳,现今陕西省西安市。

2、浥:湿润。

3、客舍:旅馆。

4、柳色:柳象征离别。

5、阳关: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出塞必经

之地。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

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

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或名《阳关曲》,或名《阳关三叠》。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句,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

所谓《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按白乐天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译文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

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

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

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

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赏析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 “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夜雨寄北教案8篇

http://m.bjjpsf.com/kejianjiaoan/46027/

分享

热门关注

世界地球日高中世界地球日高中教案范文(通用4篇)

高中教案

高中教案模板汇编3篇

高中教案

优秀主题班会高中教案精选6篇

高中教案

六国论教案9篇

高中教案

离骚教案12篇

高中教案

口技的公开课教案16篇

高中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1篇

高中教案

狼和小羊的优秀教案6篇

高中教案

陋室铭教案11篇

高中教案

背影优秀教案16篇

高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