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优秀教案10篇

2021-08-21   来源:高中教案

草原优秀教案10篇

草原优秀教案(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草原 人教部编版 (2)

1、《草原》教案

教学主题:走进西部,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课时:共二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教材的第一组课文以“走进西部”为专题,安排了相关的教学内容。《草原》是一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课重点: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本课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3.学情分析

对于生长于新密市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准确认读4个,正确书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等词语。

2.通过自由朗读、同桌互助的方式,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运用默读,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等阅读方法,感受内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3.通过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准确认读4个,正确书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等词语。

2.通过自由朗读、同桌互助的方式,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运用默读,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等阅读方法,感受内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认读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听写词语。

评价任务二:通过默读的方式画出描写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

评价任务三: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及其搜集的资料进行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1、草原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草原 人教(部编版)

1.草原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清课文行文思路,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4.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们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受

呢?谁能谈一谈草原在你心中的印象?(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

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懂词义。(教师重点指导“勾勒、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的意思。)

2.再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1)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小结: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作者感受到了一种境界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主人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收束全文。

(板书:初到草原——远迎客人——热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2)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印象,可与读此文之前对草原的印象进行对比并探讨。)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老舍初到草原时的感受是独特的,指名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草原之美的?画出优美的词句,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作上批注。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茫茫”是什么意思?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写出了草原什么样的特点呢?(广阔)

(2)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①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②“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而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说说“渲染”和“勾勒”分别是什么意思吗?(渲染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

③轻声读读这句话,想象“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课件出示:这种境界……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是什么“使人惊叹”?又是什么“叫人舒服”?你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②“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课件出示:在这境界里……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②你认为草原还有哪些乐趣?

这句话里的“绿毯”指的是,“白色的大花”指的是。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的情景。

四、视频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了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有关草原的视频资料,自由交流感受)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

3.试着背诵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作者围绕草原写了哪两部分的内容吗?(草原的景色美,草原的人情美。)

(欣赏草原风光图)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进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之“大”

1.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还感受到了草原的另一个特点。请你快速浏览第2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的特点。(大)

2.品读句子。

课件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理解“洒脱”一词。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1.师: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作者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热情好客)

3.指名读,思考: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4.交流讨论。

出示句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1)(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一词)师:瞧,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身着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写法: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出示句2:太阳已经偏西……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师: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4)体会句意: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5)师: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文中从迎客、款待、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四、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景色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本文在写作中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融为一体。

【教学板书】

1.草原

草原景色美 天空:明朗

空气:清鲜

草地:一碧千里

人情美 远迎客人、热情相见

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教学反思】

开课伊始,我播放了关于草原的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解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的基础上,借助图片和视频资料边读边想象,并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析充分领略草原景色之美和人情之美。不足之处在于没能花太多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足,导致思维不够发散,这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草原优秀教案(2)

《草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习难点】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前准备】

1.硬件媒体:计算机

2.软件媒体:文字 画面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说话,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生可以通过唱歌、讲述等形式来交流和表达。如歌曲《天堂》《草原之歌》,也可以就自己在电视、电影、网络上看到的草原进行描述。)

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的草原的美。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建议:学生谈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是,课件及时呈现该句。同样喜欢这一句的学生也参与朗读。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6.请你把刚才勾画的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师:你们发现勾画的句子都写的什么内容呢?

点拨:其实这些句子就是作家老舍先生看到草原风光以后,抒发自己感情的句子。

7.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8.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板书:高歌──低吟

9.讨论交流: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初入草原,从整体上看到草原美丽开阔,所以满怀豪放之情,想要高歌一曲,既而深入草原,被草原美景所陶醉,所以想坐下低吟小诗。)

10.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

高歌──低吟

作业设计

1.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正确、漂亮地书写“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词语。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古族风情。课文2——5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1)第二自然段──迎客。

①提出交流要求:一边说,一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最后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论。

②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情深意长的情谊。)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③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④练习背诵本自然段。

(2)第三自然段──相见。

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

③重点体会句子: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从“总是”和两个“再”字中,都能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④把你的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或者齐读。

(3)第四自然段──款待。

①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你用一边说、一边读、一边评价的方式交流。

(如: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奶茶,摆上了奶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②指名学生朗读本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4)第五自然段──联欢。

①继续运用前边的方法学习。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热爱──依恋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草原风情画)

高歌──低吟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热爱──依恋

作业设计:

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③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教学反思】

草原优秀教案(3)

草原之旅

朱煊栋
内蒙古希拉穆仁大草原,广阔无垠,风光旖旎,风景异常美丽。
草原上的天低得好像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似的,如果站在草原上向远处眺望,你会发现天和地就如同连在了一起,没有一点缝隙。凉风一吹,远方的草儿就像连绵起伏的波浪,一浪接一浪,让人感觉自己之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中,神清气爽,凉爽惬意。
马儿也是草原上的一大风景。成群的马儿有的在低头吃草、有的在湖边安详地喝水、还有的在草原上欢快地飞驰,自由自在,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待你骑上一匹高大而又健硕的马儿在草原上飞奔,心里的激动和兴奋便油然而生。在马背上再次向远处望去,便会有一种想放声畅吟的感觉,倘若真的大喊一声,就能感到透彻心扉的畅快。
来了内蒙古自然要来看看最具有特色建筑——蒙古包。在草原上,一座座充满神秘感的蒙古包使人的好奇心再一次的跳了出来。圆圆的身体,拱形的头,还有蒙古包外那五彩缤纷,丰富有趣,颜色各异的图案,让人浮想联翩:它好像大草原头上戴的一顶好看的帽子,也好像草原上一朵朵尽情开放的花朵,远远看去如同一粒粒扣子,把蓝蓝的天和碧绿的大地扣在了一起,总之,神秘的蒙古包总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内蒙古的牧民也很热情好客。他们见到远到而来的客人时就会拿来那洁白的哈达给你带上,表示欢迎。还会拿出内蒙的特产——马奶酒,奶酪和手撕牛肉来招待客人,和客人一起谈天说地,大口大口的喝着马奶酒,使马奶酒的香味在空气中久久的漂浮着,闻着都陶醉了!他们到晚上的时候还会举办篝火晚会来欢迎客人,一群人在一片灯火通明,火光通天的篝火边又唱又跳,将一切烦恼都统统抛到了脑后,尽情地放飞自我,让我看到了牧民们对客人的热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我爱希拉穆仁大草原,这里的景美,人更美!

草原优秀教案(4)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草原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去过大草原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师:正像同学们所说,辽阔的草原的确是景色迷人、令人神往,难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大草原,就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悟,那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草原》。(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解思路

读生字,纠正读音。

课文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作者围绕草原都写了哪些内容?

(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是啊,文章既写了草原的景,还写了草原上的人。简单点来说,就是景美、人美。那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欣赏一下草原的美丽景色。

对草原景色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哪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出草原的景色特点?

(生自由交流:翠色欲流、一碧千里、无限乐趣……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些词语你觉得哪一个最合适?为什么?)怎么样同学们,他说得有道理吗?(板书:一碧千里)

那你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

从同学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草原大而绿的特点。

(1)谁能从文章中找到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

(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找的很准,读得不错,请坐。谁再读?(…)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茫茫”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交流)

字典中对茫茫一词的解释是:空旷,分不清边沿。(课件出示)并不茫茫,也就是并不——空旷,那我就不理解了同学们,这样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作者却说“并不茫茫”、“并不空旷”,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的第一段,看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如果找到了,就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开始吧!

(2)出示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哦,你从这部分文字中体会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好,让我们来看看这句话。谁再读读?你能告诉大家这句话写了哪种景物?(羊群)

那作者是怎样描写羊群的美的?(像白色的大花)

师:作者把羊群比作大花,这叫——比喻(生),对,形象的比喻让我们体会到了羊群的美,这句话中还有一个比喻,谁给大家说说?(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这点你都能看出来?真不简单!

小结:其实,老舍先生就是抓住了羊群和草原的特点,把它想象成大花和绿毯,既生动又贴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也像作者这样想像一下:

如果把草原比作辽阔的大海,那这羊群就像是大海上的--------

如果把草原比作广阔的天空,那这羊群就像是天上的-------

这样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这么美的句子,能读好吗?能—— 那自己试试,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一读?

生读,师及时评价(谁能读得再美一些;)

这个同学“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羊儿在小丘上上下走动的影子。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

谁还想读? “走到哪里都像”读的真好!能再读一遍给我们听听吗? 来,孩子们,咱们也这样试一试。

这么美的句子,不想背下来?(生1生2)非常好!

师总结:是啊,走动的羊群给无边的大草原带来生机,的却让人感受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除了羊群,作者还写了哪些景物?

(3)出示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引导:这句写了哪种景物?你觉得小丘的美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柔美)(点击课件)

作者是怎样描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的?(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我们平时画画时经常用到。

渲染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看文下的图片。

(出示课件)这就是用渲染技法画出的一幅画。也因为只用渲染,所以那种绿色才能-----(翠色欲流)(点击课件)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语的?

这样一种透明的绿色,和天边的云融合在一起,多美的一幅风景图啊!(出示图片)来孩子们,看着这幅图,轻轻读读这句话。

想象着刚才脑海中出现的画面——“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再次轻声读读这句话。

谁给大家读读你的体会?(抽生读,齐读)(点击带图的句子)

生读,师评价:“那么柔美”读的真好,真有一种柔美的味道。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变色)读得不错,让我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破坏了这种宁静的、流动的美,愿意把这部分再读一遍吗?

来,同学们咱们也试着读一读。

谁愿意再来读一下?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让我们体会到:线条柔美的小丘,独特而奇丽;上下走动的羊群,生机又有活力,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幅多么和谐唯美的图画!(出示草原图)所以,老舍发出由衷的感叹: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出示齐读)

同学们,举目远眺,我们看到了走动的羊群,线条柔美的小丘,抬头仰望你又将看到什么呢?

交流:(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外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那里的天指的是哪里?那蓝蓝的天空和我们这里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来,孩子,用朗读来说明你的感受!

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呼吸到了草原上那清鲜的空气。谁也想读?

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明朗的天空。谁还想读?

看着这样的天空,呼吸着如此清新的空气,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是啊!置身这样的境界,谁不想高歌一曲?

孩子们,草原太美了!老师都陶醉了。来,看着这蓝蓝的天、这白白的云,让我们用朗读体会一下作者满心的愉快。(齐读)

来孩子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交流的内容。天空赋予草原明丽,小丘勾勒出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老舍先生用他的笔精笔细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多姿的草原画卷!

来,孩子们让我们再次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草原那独特的自然风光吧!(生自由朗读)

好美好美的一幅草原风景画啊!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由衷的感慨——(全班齐读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出示句子:

1)这里作者两次用到了同样的一组联词:既……又……(点击课件),写出了自己既惊叹又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吟诗的感受,那么,通过上文的学习,你认为这境界指的是什么?(生自由交流)

正像同学们刚才交流的,作者初入草原,抬头仰望,看到——引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接着举目远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草原上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置身这么美的草原,孩子们你们是不是也有很多的感受?那我们也仿照一下老舍先生的写法用“既...又...” 说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境界不仅感染了作者也让草原上的动物感受到了无限乐趣。谁给大家读读?生读: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它们真的能静立不动,并且回味草原的乐趣吗?

是的,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借它们来抒发自己见到草原美景时的感受。写得惟妙惟肖!

这种境界既——(生接背)

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对草原风光的赞美,运用多种表达方法,抒发了自己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这种写法叫做借景抒情。

3、拓展延伸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用老舍先生的写法仿写一段或几句景色,可以是你喜欢的也可以是你熟悉的?写好之后我们交流

草原优秀教案(5)

《草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草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课文语言清新优美, 线索清晰分明,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但是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情景交融是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再次,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抓重点语句理解、感悟课文,在体会重点语句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还要再多引导,多下功夫。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14个字,读准多音字“蒙、好、行、似”;借助注释及生活实际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草原风光、草原迎客、草原联欢三个画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

3.能找出描写草原的优美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比较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法揣摩优美的语句,领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者情景交融表达方法。

4. 积累运用,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抓住关键语句,运用“品读、对比、联想、小练笔”多种方式,体会草原的“碧绿”和“辽阔”和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揣摩、感悟文中的重点语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读,激发学趣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师生同唱,(草原图片展示)。

2.大家说说这歌中描绘的是哪儿的景色呢?(草原)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去领略一下美丽、迷人的草原吧!

二、读通,激活画面

1.检查字词

(1)我会认。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

(2)我会记。在学习生字新词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个字需要特别注意。

貌、涩、襟的写法,蒙、好、行的读音

(3)我会读。这一个个词语都是一幅幅生动的风景画……

2.自由读文,看看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用文中的几个词说说)

3.默读归纳:(1)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谈印象。(美)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草原的?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三、合作研读,体会景美

过渡:让我们先去领略一下草原如诗如画的美景吧!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拿起笔,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一边画,画出作者描写了草原的那些景物?

2.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3.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4.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归纳写作,并拓展训练

1.看板书,一起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由上至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方法。

2.口语训练:做小导游,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如画美景。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著名作家老舍一起走进了内蒙大草原,去领略、感受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我们知道了天空为草原涂上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以生命力。草原的人情美表现在哪里呢?让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好吗?下课。

六、 布置作业

1. 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

2. 背诵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

美 │

  └人情美

草原优秀教案(6)

1《草原》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一单元《1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 草原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学习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表达的情感。
3.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歌曲、图片等),感受草原的美。
2.采用读悟相结合的方法,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课文

内容,从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

意长,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

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 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去领略了草原风光,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草原,领略草原别样的美。

2.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请你用一句话或一句诗来赞美一下草原。

3. 复习本课的生字。

学生欣赏草原图片,用一句话或一首诗赞美草原。

摘果子游戏复习生字。

合作共读,初步感知风情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那里的人,给老舍先生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2.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几个自然段写了哪几个场面。
3.全班交流。
(1)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说一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引导学生概括)
(迎接远客、热情相见、盛情款待、依依话别)[来源:学。科。网]

(2)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热情好客)

学生自己读2~5自然段,同桌互读互赏。

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收获。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为下面的品读课文奠定基础。

品读课文,理解句子,感悟热情。

品读课文2——5段。

1.师:草原的美除了一碧千里,翠色欲流,仿佛一幅中国画一样,还有一番别样的美,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读第二自然段,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草原的美?
2.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辽阔”美。
预设:(出示句子)“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①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从这个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草原非常辽阔;两个一百五十里)
②理解“洒脱”。
“洒脱”可以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从那里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③指导朗读句子,读出草原的辽阔美。

你从那些句子中感受到了蒙古族老乡的热情、淳朴、大方?

3.学习“欢迎远客”

PPT出示:“忽然,像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从什么地方看出草原人们的热情?

A.男女老少 、群马:说明人多。

这么多的人从各个地方赶来迎接客人,更说明了蒙古人民的(热情)!

B.穿着各色衣裳:我们什么时候能穿上各色的衣裳?(过节)

蒙古人民把客人到来当成节日一般,说明了他们的热情。

C.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速度快,表示非常急切地想见到客人。

教师小结: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前来迎接我们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形象地写出了迎接我们的队伍人数众多,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蜿蜒飞施在碧绿的草原上,就像一条美丽的彩虹。作者从欢迎的人多、盛装、心情的急切,写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D.指导朗读:假如此时,你就和老舍先生在一起,见到了这感人的一幕,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你的感受。

过渡:关于远迎这个画面,你还从哪些语句的描写中感受到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②“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来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A.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草原的情景你认为是哪个词?(热闹)

师:人欢马叫,真是一幅欢迎远客的热闹情景,谁能把这种热闹读出来?(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

师:如果说此时的草原是热闹的,那原先的草原是---(静寂的)

“在第二自然段中,哪句话描写了草原的静寂?

出示句子: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此时草原的热闹与先前的静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吧)

师:草原人民的热情不仅体现在迎接客人的过程中,见面后我们也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你能找到相关句子吗?

4.学习“热情相见”

师:你能说说,你从哪些词句里面看出了他们的热情吗?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1)握手,表示什么?(友好、亲热)

在这里,蒙古人民和客人是怎样握手?(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边握边说边笑)

(2)对呀,就像作者说的那样:语言不同,心却是相通的,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民族团结互助。

(3)齐读第三自然段,感受想见时的亲切。

过渡:热情的蒙古人民令人感动,这种热情的氛围还在继续,你读出来了吗?

5.学习“盛情款待”

(1)交流句子:“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们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举杯……”

(2)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将最好的食物骂出来招待客人,我们也用回敬的方式表达着感谢,一派其乐融融的氛围。

word/media/image5.gif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什么时候也有这样的场面?(过节,一家团圆)

发挥想象:蒙古族老乡想我没敬酒是会说什么?我们回敬又会说些什么呢?

此时,蒙汉两族人民多像一个合睦的大家庭啊!谁能读好这句话,让我们感受一下这和谐的氛围?(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6.学习“联欢话别”。

(1)折是异常盛大的宴会,是蒙古族人民对汉族同胞最高的礼遇,在席间,蒙古族人民还

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读书后交流)

(2)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太

阳已经偏西。分别在即,在夕阳的余晖里,主人和客人依依不舍,有说不完的话。作者用一句话表打开了这样的情感,是那一句话?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情谊深厚,怎么舍得马

上分别呢?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是人们仍在这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道别。

word/media/image5.gif想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演一演他们在夕阳依依话别的情景。

7.小结,升华情感。

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从刚刚开始的迎接远客到

亲切相见、盛情款待、深情话别 这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仅仅是蒙汉情深吗?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8.拓展说话:生活中你有过与他人惜别的经历吗?请你与同学交流。
9.配乐朗诵,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勾划体现草原美的句子,然后交流。

学生交流对句子的理解,并理解联系上下文洒脱一词。

学生读书,勾划体现蒙古族人民风俗人情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交流:人数多,感受比喻的妙处。

学生勾划文中体现蒙汉情深的句子,谈自己的理解。

交流体现蒙汉情深的句子。

[来源:Z。xx。k.Com]

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交流自己的感受,一会蒙古族人民的认清好客。

找出本段中写草原寂静的句子,在对比中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抓住“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词感受蒙汉情深。

齐读第三自然段,感受相见时的亲切。

[来源:学科网]

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来源:学科网ZXXK]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演一演他们在夕阳下依依话别的情景。

说话练习:交流生活中你有过与他人惜别的经历。

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并通过感情朗读来升华学生对句意的体会。

通过自渎、勾划、交流,让学生在课文中走一遭,走进语言文字当中去,进一步了解蒙古族人民热情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学习,引导点拨,感情朗读等手段,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体味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感受蒙古族老乡的热情好客,领悟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交流能力。

[来源:学科网]

文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副感人的画面,让学生同过读书,发挥想象,将语言文字转换成一波夫妇画面,在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及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达到了内化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将课文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读课文,联想自己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建起一座沟通课内外的桥梁,更有利于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1.今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起领略了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清你用一句话来表达心中的感受。

2.小练笔。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为一名游客,来到大草原,受到了蒙古族老乡的盛情款待,礼尚往来,你也一定会邀请蒙古族老乡去你的家乡做客。那你该怎样介绍自己家乡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呢?想一想,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和方法,再写下来。
我的家乡在_________________,那里自然风光秀丽,有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家乡不仅景色迷人,还有各种特色小吃,如_________________,家乡的人们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的习俗。

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练笔;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和方法,介绍自己家乡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语文的学习就是习得语言的过程,在学了课文以后,创设相关的情景或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笔,达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拓展总结

1. 今天我们学习了老舍的草原,清你来说说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阅读推荐。

艾平的新作《聆听草原》又是用怎样曼妙

笔触为我们介绍了呼伦贝尔草原呢?

作业布置

1.继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将你认为写得好的句

子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1 草原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迎接远客 热情相见 盛情款待 联欢话别

蒙汉情 民族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草原 人教(部编版)

1草原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重点理解“境界、回味、洒脱、拘束、羞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象,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毯、陈、裳”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襟飘带舞、热乎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4.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展开想象,再现情境。

3.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草原的美。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草原图片,播放背景音乐(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引领学生进入草原的氛围之中。

导语:同学们,有一个地方我特别向往,那儿天蓝地绿,有奔驰的骏马和雪白的绵羊。如果你到了那儿呀,一定会被那里无边无际的绿色所震撼。你们知道我所说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吗?对,就是辽阔的大草原。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用耳朵,去感受一下草原的美吧!

2.出示课题,说说美丽的草原。

预设:学生见了课题,可以让他们说说最想了解草原的哪些方面。如:草原的景色如何?草原的人们有什么特点?草原上有哪些风俗?从未见过草原的人来到草原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然后再请去过草原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解答一下。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老舍以市民生活特别是城市贫民的生活与命运为题材,创作了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二马》,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茶馆》《龙须沟》等。这些作品大多语言通俗浅显,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word/media/image9.gif绿毯 境界 陈旧 衣裳 襟飘带舞 彩虹 马蹄 豆腐 拘束 稍有

羞涩 摔跤 洒脱 飞驰 会心 微笑 勾勒 目的地 蒙古包 好客

◆需注意的字音:

“陈”是前鼻音,“稍”是翘舌音,“裳”要读轻音。注意多音字“勒”“的”“蒙”“好”,可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音义辨别。

◆需注意的字形:

“陈”的右部是“东”,不要写成“”或“车”;“腐”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微”的偏旁是“彳”,不是“亻”。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抓住关键词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与同学交流。

(2)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

概括: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接着又展示了人们欢迎远方客人和草原联欢的隆重场面,最后写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用简洁的话可概括为:初见草原——喜迎远客——热情会见——盛情款待——依依惜别。

过渡:课文第1自然段可谓是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学生选择、比较词语: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清鲜”更突出“鲜”,可见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除了“晴朗”之意,还给人一种明丽、开阔之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

②学生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含义,感受作者在此景之下的愉悦心情。

③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板书“一碧千里”,解释词语:“一”是“全”和“都”的意思,“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辽阔无边,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②出示草原“一碧千里”的图片,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表示“绿”(如: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引出“翠色欲流”。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重点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三个词语。“渲染”和“勾勒”

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富有生机。老舍先生将草原比作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②写法提示:“那些小丘的线条……云际”是直接描写草原景色,“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则写了作者的感受。这里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常常自然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上面讲解的“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也是类似的写法。

预设:“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想象“翠色欲流”“流入云际”是怎样的画面,指名说一说。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回味”即细细地回忆,品味。草原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这里风光如诗如画,因此连牛马都似乎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拟人句。)

小结:同学们,通过品读这些句子,我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我们可反复地朗读文中优美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同时,还要学习其中的一些修辞手法,感受文字表达的优美。如果同学们没有去过大草原,可以多看看草原的图片,结合本课文字,展开想象,你一定能感受到草原美丽而独特的风光。

4.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

教师: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从草原的天空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写到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同学们在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按照写作顺序来背:(天)空气——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这种境界——在这境界里——。

预设:可采用师生共背、同学互背等方式。若有学生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背诵,并加以点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碧绿与美丽。在这样美丽的地方,又生活着怎样的人呢?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又会怎样迎接与招待老舍先生与他的朋友们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看一看。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重点学习了第1自然段,掌握了背诵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示例: 去过大草原的和我们分享了他眼中的草原美景, 描述得相当生动; 朗读课文时特别流畅、特别有感情,看来课前预习的时候一定在朗读上下了一番功夫; 的发言也很有自己的想法,说明他能开动脑筋想办法。)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和蕴含的感情。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1.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重温“风光美”。

(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指名背诵第1自然段。

(2)让学生简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的。

(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但大草原除了景美,这里的人更美。草原上的人们非常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人情美。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读自悟,交流印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阅读与思考:用“”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关于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小组合作交流,品读自己找到的语句,说一说蒙古族人民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说说阅读后的印象和感受,教师相机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①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

②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几层内容?发挥想象,将它们想象成一幅幅画面,给每层内容加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喜迎远客图、主客相见图、主客联欢图、依依话别图。)

预设: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简单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这里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一幕幕情景想象成一幅幅画面,表达准确即可。

(2)师生共同品读重点语句。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

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眼前所见之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比喻句。)

②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预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他们在现场,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预设:教师示范读,读出这句话中的深情厚谊。再请学生读,引发思考:读这个句子,大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声,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和热情。)

④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如何理解“会心的微笑”?)

明确:主人和宾客间可能语言不通,但是音乐是没有语言的界限的,友谊是没有民族的界限的,美妙的歌声里传递着友爱、理解,大家不用语言交流,也可以感受到,所以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⑤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预设:出示套马、摔跤、民族舞蹈图片,让学生了解蒙古族同胞特有的活动。这些都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欢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民力与美的展示。

3.情感升华,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浓厚情谊。

过渡: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候,此时作者与朋友们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蒙古族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的蒙古族舞蹈依然回旋不已。主客的手紧握着,握住不散,那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这正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逐字逐句理解。

“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是指蒙古族人民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家亲切地交流着。

(2)学生试着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谊很深,哪里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3)体会这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处处都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预设:可引导学生先逐字逐句理解,再说整句诗的意思,可以分几个学生来说,也可以只指名一个学生来说。通过近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应能较好地理解这句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了,但可能还是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来,所以需要教师有技巧地进行引导。

4.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明确:草原是蒙古族同胞的家园,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风光美,后面写了人情美。风光美和人情美都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赞美和依恋,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因此以“草原”为题。

(2)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小结:《草原》这篇文章要多读,有感情地读,读出其中的美感和情感。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置身于老舍先生笔下的大草原中,那里的美无处不在,天美、地美、牛羊美,人美、歌美、舞蹈美……但是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五六十年前,今天的大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如果有机会,希望同学们能亲自去大草原看一看,也来写一篇自己的草原游记,记得到时候要与大家分享哦!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草原是蒙古族人民美丽的家乡,在每个热爱家乡的人的眼里,家乡都是最美的。不一定只有辽阔的草原和碧蓝的天空才是美的,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美丽的风景、美丽的人情。请你仔细想一想,你的家乡美在哪里呢?

1.出示小练笔: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

要求:100—200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用情景交融的写法。

提示:在《草原》一课中,我们赏析了一些比喻句和拟人句,这两种修辞手法使句子表达更生动,可以进行借鉴;情景交融则是《草原》的主要写法,要把写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注意抒情的穿插要安排合理,不可太生硬。

2.交流小练笔作品,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品读优美语句(教学重点)

师: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一句写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生: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可以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

师:同学们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

生:我发现了,是“绣”字!羊群本来是因为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地给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花。这块巨幅地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了。

师: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也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给无边的绿毯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无垠的碧波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湖面上漂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是啊,这样的仙境怎不令人惊叹,怎不令人感到舒服呢?

生:我觉得这一句也写得很美,“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成群的牛马生活在这样的草原上,简直是惬意极了,它们一定在品味这种幸福的生活。

师:你体会得真好。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水草丰美的草原上青草的甜美,感慨生活的无忧无虑。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草原上明朗的天空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真令我们心旷神怡。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幅画中!

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正是由于这些优美的描写,才给了读者如此丰富的联想,让我们和作者一样,深深陶醉于草原的美景之中,和作者一样惊喜不已,赞叹不已。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赏析:美文美读,如何让优美、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感动学生?品词析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此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优美语句来体会草原之美。学生在富有个性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句子、丰富语言、培养能力。教师为辅,学生为主,教师用了精练的提问与点拨来触动学生的思考开关,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感悟,有个性的表达,充分展示智慧潜能。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自己喜欢的词语去发现美、想象美、表达美,同时鼓励学生在文本之外进行更生动的想象,既理解了修辞手法的妙处,也拓宽了思维能力。

《草原》一文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的风景美、人情美,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教学本文的重点便在于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导学生抓住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个个鲜明的句子,反复品读,才能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通过品读、吟诵、换词比较、联系旧知、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借助音乐、插图、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向学生直观展现草原的美。另外,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阅读欣赏——展开想象——品词析句——自主感悟”等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本次教学还设计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活动,以读促写,不单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帮助学生从阅读自然过渡到写作,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写作手法。

草原优秀教案(7)

《草原》优秀教案

  1、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

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草原优秀教案(8)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 导入

课件播放歌曲视频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你们听---”

师:能猜出咱们今天讲哪一课?(板书课题)

出示课件地图,介绍内蒙古大草原的地理位置。

师;你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吗?

师:大家说得都很对,想象很丰富,也都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部的第一站----内蒙古大草原。

第二部分 了解作家老舍

师:五十年前,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参观访问,记录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老舍,已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作家了。你能说出我们学过他的哪些文章吗?(《猫》、《爬山虎的脚》)课件介绍老舍

第三部分 交流预习,检查字词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

课件出示词语:自己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师:这些字有哪些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地方呢?(指名说,其他学生书空重点字)

师:真不错,全读对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字,你能发现什么秘密吗?(都是多音字)能说出它的其他读音吗?(小老师领读)师重点介绍:两个同行,不同的读音,不同的意思。在句中进行理解。

1. 爸爸和叔叔是同行。

2. 我们几个手挽手同行在立交桥上。

第四部分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师:字词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说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刚才说了,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生: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那么,你通过预习,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指名说)

第五部分 品读感悟,体会草原之美

师:老舍先生用他的一支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草原风光和人情图,就让我们赶快走进这草原风光图,去领略一下他的无限魅力吧!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师:真不错,同学们已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学生介绍自己画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处的……

师:作者亲自目睹了草原,感受到了草原比别处的更可爱。连续用了两个“那么”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你能用”那么……那么……”说一句话吗?

“别处”可能是哪里?(城市)“在城里一般空气比较污浊,工作又有压力。怪不得作者看到草原那明朗的天,清新的空气,会情不自禁地想要高歌一曲。”假如你是作者,面对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你会想做些什么呢?(在草地上打滚,唱歌,跳舞,踢球,躺着看书,吃零食……)

师:真是惬意呀!你能带着愉快的心情美美地读一读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师:这部分描写的是草原的什么?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吗?(课件出示:天)

课件出示句子: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接下来,作者又看到了什么?作者把视觉从天上移到了——课件出示:地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一碧千里:绿、辽阔)

“茫茫”什么意思?(视线模糊,看不清楚)“并不茫茫”你体会到什么?

师:签名提到:空气那么清新,天空那么明朗。说明空气清新、干净,能见度高,所以说“并不茫茫。”

师: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碧绿色的,而这种碧绿却并不茫茫。大家体会得真好,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

师:多么美的草原啊?你还画了哪些句子?板书:比喻

师: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草原像绿毯,羊群像百花,这样比喻什么好处?(更加体现了草原的美、辽阔)

指名分别读第一句和第二句话,介绍动态美和静态美。

板书:动 静

指导朗读:多么生机勃勃的草原啊!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男读动态,女读静态)

课件出示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

师:“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欲流什么意思?翠色欲流?

师:这句话里有两个关于中国画的专业术语,你发现了吗?谁能说说这两种画法的不同?(课件介绍渲染和勾勒)

师:老舍先生善于观察,他把这美丽的大草原比作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真是惟妙惟肖(自己试着读出它的美、指名读)

师:因此,这种境界——课件出示句子:这种境界,既让人……

师:作者老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老舍真的坐下低吟一首小诗,这首小诗会是什么内容?

师:在这么美的环境中,人陶醉了,连骏马和大牛也陶醉了。课件出示句子: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方法?课件出示:拟人

板书:拟人

第六部分 理清观察顺序,引导背诵

师:我们跟随老舍先生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作者初到草原,先写了明朗的天空,又写了碧绿的草原,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板书:从上到下

师:作者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同桌交流一下。 出示课件,板书:抓住景物特点

师: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描写,就能使文章既清楚,又有条理。这么美的描绘,你能试着背一背吗?(指名背、配乐齐读)

第七部分 总结写法,进行创作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美

师:是呀,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修辞方法来体现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进行描写。也可以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使文章更加吸引人,让人感觉身临其境。积累好词好句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请同学们,利用今天学习的写作方法,去描写一处你喜爱的景色,可以写——引导学生说出写作方向(大海、小河、果园、森林……)

班上展示作品,学生评价。

师总结片段:我被大家所描绘的迷人风光吸引住了。

第八部分 结束语

师:草原的景美,人更美,老舍先生一行人初到草原,会受到草原人民怎样的欢迎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比喻 拟人

风光美 动 静

从上到下

17.草原 抓住景物特点

人情

学生回答的问题:

师:(板书“草原”)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碧绿的颜色,上面有牛、羊、马都在吃草。牧民们都在放牧。草原上还有山丘、小河,是很美丽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草之间开满了各种鲜艳的野花。

师:开满了野花。在一片绿色中,万绿丛中点点红。这色彩更美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那美丽的景色,使我陶醉,那里空气清新,天气晴朗。

师:他把课文上的一些词语用到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还有蒙古人的帐篷,有的人在放牛,有的人在骑马。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许多牧民都骑着自己最好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草原上非常热闹。

草原优秀教案(9)

草原

【学时安排】

2学时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学习重难点】

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学习过程】

一、课前积累。

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何: ;忍:指 ;天涯碧草:指 ;话: ;斜阳: 。

这句话的意思是: 。

2.“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

这句中的“回味”指 。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句中的“回味”指 。

4.蒙古族习俗:蒙古族以肉食、奶食为主,传统吃法有“手扒肉”、“烤全羊”。每年七八月间,草原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摔跤”是“那大慕”的主要内容。

二、自主预习:按“六字诀”预习课文。

1.读:用朗读法把课文读2至3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段落序号,划出不懂的词句,想一想哪些字、词需要注意。

2.读:用默读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读: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

4.读:流利地朗读课文,课文中写了哪些场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说原因。

5.读:仔细研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词句和文中的重点词句,和同学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6.读:速读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

三、预习展示。

1.自学生字,读写下列生字:

毯 陈 裳 虹 蹄 腐 稍 微

2.用词素分析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渲染:

勾勒:

茫茫:

洒脱:

回味:

疾驰:

襟飘带舞: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4.自读第一部分(1自然段)。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划出相关的句子,思考:

①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先描写( ),再描写( )和( )的情形,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 )的感情。

②写法上有何特点?

5.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找一找草原人民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四、反馈拓展。

1.强调注意读音及难写易错字。

多音字:蒙、好、行、似。 难写易错字:吟、貌、襟。

2.交流理解词语:迂回、洒脱、拘束、襟飘带舞。

3.我知道课文是从( )( )两方面来写草原的。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2.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学习重难点】

学习课文的场面描写,领悟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

1.读课文,我想到了下列成语:(至少三个)

A.含“草”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形容草原绿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形容草原大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形容热闹场面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形容朋友间深厚情谊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按照( )顺序,通过作者记述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 ),先描写了( )景色,再描写( )场面,最后描写了( )情形,赞美了草原( ),歌颂了( )。

3.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用“△”标出景物及印象,用横线划出比喻句,用波浪线划出拟人句,并想想这样写的作用。

①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草原的总体印象。

空气( ) 天空( ) 草原( )

②我摘抄了文中出现的比喻句和拟人句(至少三句),说说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一共五个自然段,作者以地点转换为序,把事情与情感交织起来。我们可以从地点、事件、情感三个方面理清文章的结构:(照样子补充完整)

A.地点:初见草原( )( )

B.事件:赏美景( )( )

C.情感:愉快( )( )

二、理解课文。

1.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蒙汉同胞情深意长的热烈场面?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延伸提高。

1.展开想象,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让你当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草原风光?列个简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搜集老舍先生的资料,制作一份不超过150个字的作家卡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点滴感受。

假如你是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个精彩的瞬间?

草原优秀教案(10)

大班绘画活动《来自草原的客人》优秀教案

  1、知道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2、通过观看音像资料和图片,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
  3、对蒙古族产生好奇感。乐意随着音乐表演蒙古舞蹈。
  1、收集关于蒙古族风情的影像资料。
  2、中国地图一张。
  3、蒙古音乐舞蹈《小小骑兵》。
  1、播放蒙古族影像资料,让幼儿初步了解蒙古族的民族文化。
  教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他们是哪个民族的人吗?
  他们穿的衣服是怎样的?他们住的房子又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说的话和我们一样吗?他们说的话和我们一样吗?
  引导幼儿学习一句蒙语,例如:“你好”。
  2、分段欣赏,进一步感知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歌曲欣赏。
  欣赏蒙古族的民族舞蹈。
  了解蒙古包。
  教师:蒙古族住在哪里?蒙古包是什么样子的?
  3、出示图片,进一步感知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教师:你知道蒙古人喜欢吃什么?认识酥油、奶酪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它由什么用?
  让幼儿欣赏一段马头琴的弹奏的音乐,让幼儿感知马头琴悠扬的琴声。
  4、知道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教师出示地图,找出内蒙古的位置,并贴上标志。
  启发并引导讲述自己知道的民族,教师总结。
  5、音乐舞蹈:《蒙古舞》。
  引导幼儿观看录像,学习表演简单的蒙古舞蹈。

草原优秀教案10篇

http://m.bjjpsf.com/kejianjiaoan/46954/

分享

热门关注

世界地球日高中世界地球日高中教案范文(通用4篇)

高中教案

高中教案模板汇编3篇

高中教案

优秀主题班会高中教案精选6篇

高中教案

六国论教案9篇

高中教案

离骚教案12篇

高中教案

口技的公开课教案16篇

高中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1篇

高中教案

狼和小羊的优秀教案6篇

高中教案

陋室铭教案11篇

高中教案

背影优秀教案16篇

高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