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案11篇

2021-06-18   来源:高中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11篇

观书有感教案(1)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换种形式,来对诗?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 《游山西村》)

2.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宋代的一位伟大学者朱熹的一首古诗《观书有感》,齐读课题

观就是——看,感——有感而发,感受,连起来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朱熹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理学家,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指名读诗,同学们读正确了。古诗讲究韵律美,因此读古诗还要读出节奏。板书:读出节奏

二、读出节奏。

1、指名读,你读得很认真,如果在停顿处稍微拖长一点儿,言断意不断,是不是更有味道

来试一遍,相信你行的。读得好,感谢你给我们带来遐想的空间。齐读。

三、读出诗意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诗歌,贵在朗读。刚才我们读出了节奏。接下来,我们还要读懂意思,让我们借助插图,再读诗文,注意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交流,有没有读不懂的字词?

“鉴” (老师也查了字典,选字先义项:(1)镜子。(2)仔细看。生:古代镜子。师:古代镜子是用铜等金属制成的 ,所以底下是“金”。生开:打开。师: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组词,理解为打开。这句诗应该理解了吧?谁来连起来说说

小结:诗人巧妙地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了一面打开的镜子,让我们感受到了方塘的明丽清澈,

继续交流。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

共:一起

徘徊:它是双人旁,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这里是来回移动

生交流:天光、云影、徘徊、为、哪得、如许、清如许的意思

3.连起来说说诗意吗?

4,。要理解诗的意思,可以先从理解每个字每个词开始。(方法引导: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

四、读出画面,品读

俗语常说“诗中有画”,诗的一、二两句写了作者看到的景,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如果说第一句是静态描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动态描写,动静搭配,运用修辞的手法描绘了方塘的美景。同学们能发挥你的想象,用你的笔,把方塘的美景描绘下来呢?

提示:(1。发挥想象,水面上会有哪些美丽倒影呢,这些倒影在干什么呢,把它写具体。2。也来运用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画面写生动)交流,让学生读。

评: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诗情画意、恬静幽雅)相信同学们这两句诗已经完全理解了。

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画面

五、悟理

1.多美的景色呀!为什么这方塘的倒影会显得如此美好?用诗中一个字说?(清)

是呀,污浊的方塘能有这么美丽的风光吗?诗人好学善思,他看到这方塘的美景,不禁产生了疑问,他有什么疑问?问渠那得清如许?怎么理解?(要问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呢? )

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 说说你的理解。

2.到这里,这首诗应该是学完了,读读诗文,看看题目有没有什么问题?(文不对题,诗文写的是方塘,应该叫观塘更好啊?(相机把“书” 和“塘”用红色标明。 )读书和这塘里的水有什么联系呢?

生:我想应该是作者看着书,心灵就像这方塘内的水一样清澈、明亮。

生:读书像照镜子一样,可以反省自己,就像水可以倒映天光云影一样。

师:说得好,读书像照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你能有这样的感悟真了不起!

生:我觉得朱熹是借方塘之水来表达看书的心境。

生:读书跟方塘引进活水一样,活水注入多,池塘的水就更清澈,一个人书读得多,那 么它拥有的智慧和学问就多。

师:你也了不起,这样说就很清楚,把学习新知比作这方塘活水。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清澈 。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__________。聪明、心灵纯洁、睿智!

3. 出示、齐读: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4.看来同学们都读懂了诗的内容,有没有读懂诗人呢?手指关于诗人的介绍材料,想对他说什么吗?简介朱熹:

出示:要问朱熹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 )

原来朱熹写方塘的景色,就是为了说明读书的道理啊!(板书:理)用池塘的水来比喻读书,通过比喻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这样的诗就叫(板书:说理诗)这样的写法就是借景喻理。一个深奥的道理就藏在一个故事里或一个景里,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理学家

(板书: 借 喻)。

而这首诗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是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成为千古名句。(背一背这两句)这两句现已凝缩为常用成语,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5.我们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积累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例1:这是我们班的小作家,在介绍他的写作经验时的一段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我注意平时留心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事物,把观察所得记下来,所以我的文章内容才丰富多彩、真实具体。

4.同学们,像这样的说理诗,我们还要透过文字,读出背后的道理。还记得课始,老师跟你们对的诗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都是借景喻理的诗。选哲理诗名句填空,小组交流,会说哪一句就交流哪一句。

在这段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

六、自学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蒙冲:古代的一种战船。向来:从来,一向。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复习读诗方法,自学,小组讨论。交流

师引导对比学习两首观书有感。(同: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理。不同:借的景喻的理不同)

最后,让我们一起把这一首千古名篇牢牢地记在心里,配乐背《观书有感》,记住这样一句千古名句:问渠哪……

七、布置作业


古诗教学还可以当堂写。出示样本(方形的、扇形的,学生仿写古诗,可以作为书签,要求:注意行款,有一定的书写速度)

观书有感教案(2)

观书有感

课时目标

学习《观书有感》,理解诗意,明白诗中蕴含的哲理,背诵、默写诗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小学五年来,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读书的名言。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指名说,师适当点评,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书若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歌德(这句名言高尚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关读书的名言。(出示名言: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生齐读)

这则名言给你什么启示呢?(用心思考,用眼睛仔细看,用嘴巴多读,三方面都做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3、这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你了解朱熹吗?(指名说)

(出示课件)师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很多思想都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的诗作用词讲究,风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熹的一首与读书有关的诗《观书有感》。(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何谓观书?(观书就是看书、读书)观书有感呢?(读书后的感受或读书后的思考。)

2、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与众不同,想读吗?那

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吧!(出示

自学提示:a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美;b理解重点词语,

说说各诗句的意思。c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

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正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

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再指名读。

4、诗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享受。听老师是怎样读出诗韵味和节

奏来的。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

三、再读古诗、体会诗意

自由读古诗,想想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词语还不懂,画上记号。

2、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重点指导理解“鉴、徘徊、渠、如许”等词

语。

a鉴:镜子,这里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

透明。

b徘徊:在某一个地方来回地走。这里指阳光和云彩的影子一齐映入水

塘,不停地闪耀晃动。它暗示了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c渠:它,指方糖。

3、仔细观察图画,诵读古诗,然后图文结合,连贯地说说诗意的意

思。

教师根据学情归纳、引导。半亩大的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光

和云影一齐倒映在水面,不停地晃动。问那方糖地水怎么会这样清澈,

因为有活水不断的从源头流出来啊!

4、采用指名读,男女比赛读等形式反复吟诵、熟读,逐渐达到背诵

的要求。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朗读全诗,边听边在脑海里想象

诗句的画面。学生根据听、想、悟,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明丽清新的田园

风光。

四、质疑辩论,探究哲理

1、是呀,好一副美丽的自然风光图!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

是诗中连书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

你们同意吗?

2其实,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写“读书”。请再细细读读古诗

仔细品味、领悟。

3.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理解、想法,教师随时点拨、引导。

4、小结。这首诗前句写景,后句议论。全诗以方糖做比,形象地表

达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不是一泓死水,常有活水注入,像明

镜一般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与读书获得新知大有收益

时,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在自得的情景颇为相

似。大学者朱熹的心灵为什么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

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5、齐读第二句,完成下列填空。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使池塘( )。

不断地读书,汲取新的知识,使人( )。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朱熹这首优美的写景诗,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自然

风光”与“读书”相结合,诗词美的意境得到了升华,人们很自然地

受到了作者的观点、思维、情趣的熏陶感染,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

教师演示课件,出示《登罐雀楼》。

2、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前句都是写景,后句都是

写感受)

4、总结。

同学们,大学者朱熹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由“观景”到“观书”,

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我们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我们的

思想才会永远活泼,才会文思敏捷,情操高尚!

板书设计

(说理诗)

活水,使池塘更清澈。

读书,使人更聪明。

观书有感教案(3)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两篇】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你说得错。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

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所以题目是(生读)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四、背诵古诗:

1、我想作者在读书时一定是又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读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他要把自己的这种体会告诉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写呢?直接说“啊,读书重要,读书能让你头脑清楚、灵活。同学们,这样行吗?

2、(出示挂图)我们来看图。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翠山,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灵感,他知道怎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生齐背)

3、你记住这首诗了吗?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观书有感》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千古名句。前面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也是关于读书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警句?

2、全班交流,师补充。(另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

3、小结: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说,能够摄取书中营养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学们,读书吧,因为每一本书就是一级级阶梯,你每爬一级,就意味着向智慧。向成功迈进一步!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一】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

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读书也叫“观书”,板书。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齐读】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读,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板书:有感。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

2、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3、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指名读(2人)——齐读】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会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五、反复诵读,完满。

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引读】

2、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4、品读完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5、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灵活机动处理,若时间宽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

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

观书有感(说理诗)

朱熹

方塘清←源头活水

心智明←读书汲取

教学反思:

不知道为何今年的公开课我却是那么的紧张,我感觉应该是我的年龄大了,上的不好怕伤面子啊!呵呵!

国庆期间,我没有好好的休息,在家准备这节课的课件和教案,感觉还不错,而且还在家试上了几次就是觉得这过渡语总是不是很好。7天就是这么快啊!十号这天我执教了《观书有感》,总的感觉就是惭愧和遗憾,虽是备教材了,虽是查阅各种资料了,但是学生这块我没有很好的备课,课堂上我想抓住这首诗的诗眼,可是在第一个孩子说对了以后,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也能说出,或者我要确信是大多数孩子都知道这首诗的诗眼,结果,我问学生还有其他的答案吗?孩子们被我误导了。以为第一个学生没有说对,哎,我当时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使得孩子们和我都傻了,最可笑的是,拓展那块,我出示了以前学过的说理诗的道理让孩子们猜是哪首古诗,结果,结果,孩子们又一次傻了。好,下课了,我的教学内容也讲完了,可是一切也结束了。同事对我说你选错文章了,这个不好上,还有同事说拓展太难了……呵呵,我没有考虑到这些,以为我会大家肯定也会,可是同事们都说,拓展那块我们都想了半天呢!嘿嘿,考倒学生和老师们了!这两处是我遗憾最大的地方,以后也多听听这样的课,看看,如何处理的更好,哎!

这篇文章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说理诗,喜欢诗中描绘的景色,美景配上我的美文诵读还是不错的,总之还是不错的(自我安慰一下),下次再努力吧!

观书有感教案(4)

观书有感

教材分析: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3.了解哲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释题

1.读题,释题。

(1)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古诗——《观书有感》, (生齐读:观书有感)什么叫“观书”?(读书)

(2)题目的意思谁会解释?(观书:读书,也就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

二、通读,读正确、读出节奏

同学们,吟诵古诗有三种境界,看看大屏幕,你能达到哪个境界?

第一种境界:字正腔圆 本诗作者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谁能口齿清楚、准确地读?

“为”在这里解释为因为,注意读音。

第二种境界:读出节奏 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能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

第三种境界:读出韵味 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在于读出诗的韵味。理解了古诗我们就能很好地读出诗的韵味了。

三、概括,找出“诗眼”

(1)加上预习读的,我们已经把这首诗读了很多遍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到现在,你知道在这首诗里作者描绘的是什么?(半亩的方塘)。(板书:方塘)

(2)一个怎样的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板书:(清)

四、理解前两行,写出画面,读出情感。

1.浏览全诗,看看方塘的“清”体现在哪儿呢?(出示课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课前我们已经对这首诗进行了预习,对重点的词语的意思有所了解。现在把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字提出来,我们交流一下。

鉴:镜子(让学生上台写“鉴”),古人用的是铜镜。

一鉴开:一面打开来的镜子(古代的铜镜用帘子蒙起来,用时打开)

天光云影:蓝天和白云的影子。

徘徊:来回移动。

师问:蓝天和白云的影子跟谁一起来回晃动?(池水)

2.小练笔

你能根据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写出半亩方塘的“清”吗?(提示:诗中的内容在你的片段中要体现,还可以通过描写其它内容体现方塘的清)

(1) 学生写。

(2) 学生读片段。(教师配乐)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让我感受到了这半亩方塘的清澈、美丽。让我们读出来。

3.再读诗句,读出韵味。(配乐读)

五、理解后两行,明白意思。

过渡: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流动着的水也就是——活水)(板书),也可以这么说第二句的”徘徊”为下文的“活水”做铺垫。

出示后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预习交流

a.渠: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指方塘;

b.清如许:许,在字典中的解释有:;在这里解释为“这样”;这样的清澈。

7.看着这清如镜的池塘,

朱熹问道:——“问渠那得清如许?”

你也用自己的话问一问。(这个小池塘为什么会这样清啊?)

朱熹找到了答案,你们有没有找到?——为有源头活水来。读该句。

这里朱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写出了答案,这是一种什么句式?

再次吟诵该句。

六、质疑,明白诗理

1.质疑

同学们,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光学习不去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如果把诗句的意思和题目放在一起思考思考,你一定会发现什么的,发现了什么?

(我们刚才一直在欣赏诗中描绘的方塘美景呀!这诗中可一个“书”字也没有,怎么能叫“观书有感”呢?)

2.悟理

写方塘与读书有关吗?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课件出示: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获新知 心智明)

师:朱熹读书后看到方塘的水,想到了什么?他是怎么认为的?

生:朱熹看到方塘的水,想到了读书,朱熹想到了读书就像方塘里的水一样,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

出示、齐读: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师:朱熹的诗那么含蓄,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板书:景 理)诗人借景来说清楚一个事理,这叫暗喻(板书)。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富有哲理,而像这样的诗叫作“哲理诗”。(板书)

3.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这首诗中富有哲理的这句“问去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被人们传诵、被人们应用。

课件出示片段1:朱雪琦的文章写得好,小记者采访她,请她谈谈诀窍。她笑了笑,指了指身后的书柜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流传千年,如今也有了更多的意思。

出示片段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太阳雨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恪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个片段中,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是什么? “清”指什么?

4.诵读后两句诗

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

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太阳雨公司仍然凭着这两句诗发展地蓬蓬勃勃,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

5.配乐诵读古诗

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这就叫读出韵味。)

七、拓展练习

1.富有哲理的诗句还有不少。

2.选用其中的诗句填空。(教师口述)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是:(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

八、结语

同学们,古诗,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不计其数的诗人都以一支细腻的笔,在文坛尽领风骚几百年。爱国诗豪情满怀,思乡诗愁绪万千,山水诗静谧悠闲、送别诗依依不舍……在这繁花似锦的炫目中,哲理诗以它的平淡、冷静成为那独秀的一枝,就让我们学习它、运用它、热爱它。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哲理诗)

                  朱熹

                  鉴

               源头活水 方塘清 景

               不断读书 心智明 理

观书有感教案(5)

观书有感

一、谈话导入,简介诗人。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静思。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这些指导我们学习的至理名言都是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朱熹(出示)。

出示:朱熹简介。

二、初读古诗

过渡:朱熹堪称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在一个池塘边看书,眼前的一塘清水引发了他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两首《观书有感》。今天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一首。

1、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谁能口齿清楚、准确地读?

2、诗只有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感受,谁能读出节奏来?

3、诗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当我们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体会到诗的意境后自然而然就会了。

三、理解诗意。

1、明“诗眼”

(1)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到现在,你知道在这首诗里作者描绘的是什么?半亩的方塘 。

(2) 一个怎样的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清

2、细体会

浏览全诗,从哪里可以看出半亩方塘的“清”呢?

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1)一鉴开 理解“鉴”,镜子。

理解“一鉴开”:古人以铜为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谁来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这面打开的镜子里有什么?

(2)理解“徘徊”?当微风拂过水面,这些景物仿佛活了起来,这是怎样一幅奇妙的景象呢?请看大屏幕。谁来描绘一下这一幅画面?

老师也看到了一幅画面,出示诗。配乐朗诵。

我们刚才描绘的来回移动是诗中哪个词的意思?(徘徊)

(3)天光云影共徘徊 (来回移动,也可理解成闪耀浮动)

(4)此情此景,令朱熹思绪万千:他在思考:出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谁来说说朱熹在想什么?(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渠:方塘。 如许:这样 为:因为

(5)朱熹他明白了方塘之水如此清澈的原因:出示填空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

3、会哲理

(1)这汩汩流淌的源头活水令朱熹再一次思绪万千,他由方塘又想到了什么?出示插图(想到了读书),这读书和这方塘有什么联系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此时此刻,这半亩方塘在朱熹眼里已不再是一个小池塘,而是指人的心智呀。板书心智。

(4)同学们,朱熹真不愧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把深刻的读书哲理巧妙地藏在写景之中,表面上是写方塘之清,其实暗喻了心智之明,源头活水暗喻了读书学习,水的清澈透明暗喻了心智的睿智豁达,所以这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哲理诗。这种借景喻理的写作方法使得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脍炙人口,千年不衰。同学们,这个时候请你再来读这首诗,你能读出韵味来吗?练一练。

指明3人读。

让我们一起把这首意味隽永的哲理诗熟记于心吧。

(5)赏析哲理诗的方法:入乎其内感受 ,出乎其外分析。刚才我们的读书过程就是入乎其内感受,要深入透彻地理解哲理诗还要找到诗与生活的共同点,跳出原诗之外来联系生活、学习分析其哲理。

(7)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这就叫读出韵味。)

(8)记住这个赏析哲理诗的秘诀,读。

四、适度拓展。

哲理诗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现象,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其实,象《观书有感》这样精彩的哲理诗还有很多, 出示句。

选择填空。

今天我们做了一回哲人,在哲理诗的花丛里留恋往返,我们认识了它的深沉、认识了它的含蓄,更收获了我们一生的启迪。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希望大家向朱熹一样,勤于读书,善于思考,让自己才思不绝,思想永远活泼。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  ←   源头活水     (写景)
 
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     (喻理)
 

观书有感教案(6)

【课题】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品读名句 

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

【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这几句话中有你读得懂的吗?学生自由读,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读书也叫“观书”,板书。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

二、了解学情、读好古诗

1.同学们现在能背的古诗特别多,不知道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读到过没有。

2.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读,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你能记住什么信息?

3.了解诗歌字音和节奏的朗读情况。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反复朗读,其实读一首诗,不是读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就成功了,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就会读得更有韵味了。

三、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这是什么样的方塘?【板书:清】

2.品读第一句。

(1)【出示一二句,一起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理解句子,重点理解“鉴”“徘徊”。

A、查字典找出“鉴”的三种义项。B、尝试用不同义项组词。C、选择适合本句诗的义项。

(3) “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其实第二行诗还是写的方塘的清澈明净。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和第一行相似。联系第一行理解第二行的意思(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你看到的这个方塘有哪些颜色?你看到的半亩方塘里有哪些景物?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爽朗、明净,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3.品读第二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时间关系直接告知学生诗句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引导学生理解源源不断、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4.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不大,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才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朱熹是多么喜爱这澄净的半亩方塘,我们也被这清澈可爱的半亩方塘吸引了,可咱们只要看一下诗题一定会产生疑问。(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清澈、纯净。人要 ,才能__________。】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现在,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的魅力。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苏轼的一首诗中所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你遭遇重重艰难险阻,快束手无策时,事情又出现转机有了新的希望。这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会更加开豁,思维更加敏锐。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五、作业布置。

1.如果朱熹的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日积月累,那么他的另一首诗则是阐述灵感的重要性,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灵活机动处理,若时间宽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

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观书有感教案(7)

22、 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明星小学 李小红

教材分析: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过程与方法:

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出示,齐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做上记号)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出示诗句)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徘徊”是什么意思?把这两句诗读好。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谁能说说?

这两句诗描绘了多么美的景色呀,(板书:景色)

师: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它暗示了什么?(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

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

3、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谁能读好这首诗?

5、背诵这首诗。

三、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 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 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3、小结:

四、拓——延伸阅读范围

师: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出示:《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

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学生回答)

总结:

朱熹先生说理非常地巧妙,所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我们都知道学习古诗除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报纸上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五、总结全诗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景色 说理

池水清澈 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 不断地读书,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观书有感教案(8)

观书有感

  最近看了一些有关祖国的文章,记忆如洪水般涌现出来。
  一发可收拾。
  小时候,记得第一堂地理课和历史课,我都是在惊喜和兴奋中度过的。
  老师告诉我,我们的祖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广阔的疆土,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有声振寰宇的四大发明,有饮誉四海的中华文化,有漫山遍野丰富的宝藏,有三山五岳秀丽的风光……我睁大眼睛使劲地想,九百六十万,那,该有好大好大,五千年,那该有多长多长……不是吗?你看:我们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开辟古代中外交往的丝绸之路;有在世界独树一帜的中医中药;有长城、圆明园、鸟巢等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有许许多多驰名世界的瑰丽的艺术奇葩。
  历史不会是清一色的朝霞、丽日,也会有乌云压城、雷霆万钧之际。
  因此,在我感受到华夏的骄傲,文明古国的光辉,太平盛世的温馨的同时,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中华儿女也曾有几多哀愁,几多屈辱,几多痛苦!比黄河还要曲折,比大海还要苦涩…….那遍野的饿殍,那黄河边上难民,那烽火连三月的日子,那百年魔怪舞翩跹的岁月,黄浦江上的外轮,颐和园中的八国联军。
  那整箱、整箱的鸦片,那一个接一个的烟馆,那一群一群在烟雾中浑浑噩噩吸毒的枯槁的长辫男人.小脚女人……我惊呆了,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我美丽的山河时,当闪亮的刺刀正刺向我父老兄弟的时候,我脸上流着泪,我握紧了拳头。
  悲哀啊!痛苦啊!愤怒啊!只要是有良知,有骨气的中国人,谁能忍受?谁还不拍案而起!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换法的人……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在痛苦中期盼,在屈辱中抗争。
  虎门销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历史的序幕。
  销毁鸦片的熊熊烈火,燃出中国人志气,烧掉了侵略者的淫威。
  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不可辱!太平天国的旗帜,戊戌变法的惊雷,义和团战士的大刀,辛亥革命的枪声,无不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表现了中国人民寻求解放和真理的坚强意志。
  五?四运动的呐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人民的革命又开始了崭新的里程。
  星星之火可以燃原,从南湖到遵义,从井冈山到延安,中国人民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出一个崭新的天地,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们的祖国,母亲即将迎来她岁华诞。
  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年,祖国的天,萧瑟秋风今又是,有换了人间;祖国的大地,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祖国的儿女啊!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年的励精图治,年的上下求索,我们的祖国挺立在世界的东方,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的航船正乘风破浪,昂首前进!此时此刻,祖国的亿万儿女都心向北京,大家携来北疆的风雪,带着边陲的传奇,捎来东海的渔火,奉上南国的祝福,一同献给你啊,祖国华诞。
  此景此情,怎样表达我们这一代的激动之情呢?一位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人感慨地说:在我看来,中国的月亮才是最大、最圆、最亮、最亲的!一语道出了儿女们对母亲浓浓的深情。
  月是故乡明,祖国是母亲。
  我们是母亲的骄子,是时代的宠儿!风华正茂的这一代,怎样用钢筋铁骨支撑起共和国的大厦?怎样迈开跨入世纪那坚定的步伐?我和你,和他,和大家,都来刻苦求知识,潜心学习文化,把满腔爱国的情和对母亲炽热的爱,化为报效祖国的力量,献给我亲爱的中华——母亲啊!我的中华,我们一定能把您建设得更强大!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我们要向全世界宣告:我们最强!六年级:单县杨楼镇姜晨

观书有感教案(9)

《观书有感》教案

  设计意图:打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体会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小学六年来,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读书的名言。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关读书的名言。【出示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生齐读
  ·这则名言给你什么启示呢?
  3、这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板书:朱熹】你了解朱熹吗?指名说(简介朱熹,相机复习朱熹的《春日》)
  4、【出示课件】师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很多思想都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的诗作用词讲究,风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二、初读古诗
  1、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2、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与众不同,想读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开始吧!【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美;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自学
  3、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再指名读
  4、诗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享受。听老师是怎样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来的。
  ·师范读,你会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相机表扬:有点感觉了。
  ·咱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三、领会诗意
  1、作者到底生发了哪些感想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诗句,查查工具书,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看看插图。
  2、指名读诗(课件出示古诗)
  3、让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1)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抓住“鉴、徘徊”理解
  (2)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抓住“渠、如许”理解
  (3)把诗意连起来说一说,先说给同桌听听
  (4)指名说
  四、与诗人达成共识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半亩方塘、天光、云影)
  2、带着感情读这三个景物,指名读。
  3、想象一下有多美?(谁能把它读好?)
  4、在这美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读前一、二句)
  5、可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引读后两句)他在告诉我们什么?
  把它告诉你的同桌,一起告诉老师(齐读)
  五、质疑引入哲理
  这首诗咱们学完了,老师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六、总结
  是啊,读书能使人明白事理,同时也使读书人的心灵像池水一样明净。朱熹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他在读书过程悟出了许多的事理。他有许多的言论值得我们借鉴,特别在读书学习方面,有不少感言给我们不少启发。(课件出示名言)
  七、课堂背诵
  这么好的诗能不能背下来?会不会用?口头做题。(课件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诗中运用了譬喻的形式,用鲜明形象的事物将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化。《观书有感》这首诗歌,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学难点在于诗句中没有提及读书,怎样引导学生从描述的景象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有关读书道理?为此,我先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理解诗句;再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理解哲理。

观书有感教案(10)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一、概述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宜兴市新建小学六(1)班的同学;

2、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

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5、学生能根据提示、创设的情境来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的韵味。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理解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b.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讨论,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诗句,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PPT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出示诗

2、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   徘徊)

(1)指名读

(2)、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

[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知诗景.]

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

  (1) 释   渠 :指方塘                如许:如此,这样

  (2) 谁再来问一问?指导读好第三句

5、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了呢?

  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同桌讨论)

小结: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齐读第一二句(读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

[通过图文对照,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感受渠之清.]

 6、学习一二句

理解:鉴

1、镜子  2、照    3、仔细看,审察     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

(5)学生讨论选择

联系《望洞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

[巧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鉴”,轻松突破难点。]

(6)“徘徊”什么意思?(1、来回地走   2、来回移动  3、比喻犹豫不决)

(7)学生讨论选择

(8)连起来说说一二两句的诗意。

7、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1)、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诗中那个词提示你原因了?(为)

(2)、“活水”什么意思?(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结合插图理解“活水”(远处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3)、连起来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4)、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

 (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小结: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老师读题目,学生读诗。

2、教师启发: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你学到这儿,有什么疑问吗?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4、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5、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

[打破常规,反诘诗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思索的兴趣,变“让我读,让我说”为“我要读,我要说”,让学生在激烈的辩驳中享受了诗的理趣。]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写了一首这么美的写景诗,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这样诗也叫说理诗,我们接触到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2、出示: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

是(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

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古诗。

2、把诗中蕴含的道理说给家人听。

3、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  ←   源头活水     (写景)

          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     (喻理)


 

教学反思

如果要说这堂课的教学有什么缺憾的话,我觉得课堂上对诗句本身的诵读少了一些。有人说唐诗是“高山大河”,是“朝阳”,是“青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那么宋诗则多了一些沉静与思考。宋诗中的哲理诗比较多,本诗也属说理诗。说理诗的情感味较之其它诗似乎少了一些,意境与韵味的体会比较难,这就为教学中的诵读品味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1、岁月是贼,总是不经意偷去很多,美好的容颜,真实的情感,幸福的生活。

2、能够微笑面对的事情就微笑吧,因为微笑总比哭更好。

3、时间就是一颗药,你掌握好了它便是解药,你肆意挥霍它便是毒药。

4、一句顺其自然,励志名言里面包含了多少绝望和不甘心。

5、不管相爱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6、回忆这东西,真的能让一个人变成神经病,前一秒还是嘴角上扬,下一秒便湿了眼眶。

7、喜欢一个人,是看到了他的优点。爱一个人,是包容了他的缺点。喜欢是一种心情,爱是一种感情。

8、每一天的努力,只是为了让远方变得更近一些。

9、放弃与放手的区别是:放弃是牺牲本来属于你的,放手是放下那些从来就不是你的。

10、不管天气怎样,给自己的世界一片晴朗;不管季节变换,让自己的内心鸟语花香。

11、一路走来,免不了会携带岁月的尘埃,生活总会给我们留下许多感慨,经过的事,路过的人,都给我们留下很多故事,偶尔翻阅起来,还会是一种感动。

12、在记忆里,有一些瞬间,经历时没什么特别,回想时,却胜过千言万语。

13、做该做的事,爱该爱的人,能应对惊涛拍岸的雄壮,也能安于细水长流的温情。

14、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重要的人越来越少,剩下的越来越重要。

15、伸手需要一瞬间,牵手却要很多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若无相欠,怎会相见。

16、当你强大了,你才会遇到比你强大的;当你变好,你才配得起更好。

17、多数的错失,是因为不坚持,不努力,不挽留,然后催眠自己说一切都是命运。

18、有时候,你必须放手,才能明白是否它真的值得你拥有。

19、不由自主只因刻骨铭心,不离不弃只因无法代替。

20、即使没有人为你鼓掌,也要优雅地谢幕,感谢自己的认真付出。

21、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不要因为难过,就忘了散发芳香。

22、有些人,一旦遇见,便一眼万年;有些心动,一旦开始,便覆水难收。

23、好的坏的我们都收下吧,然后一声不响,继续生活。

24、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住着一个不可能的人,那个人路过了青春一阵子,却会在记忆里搁浅一辈子。

五个哲理段子,品味人生 11则哲理故事,让你人生更从容 人生哲理:一般人看不懂,看懂的人不一般

1、生活中总会有伤害你的人,所发你仍然需要继续相信别人,只是小心些而已。

2、脆弱的人,只懂得怜悯自已,而不知道反省自已。

3、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就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4、生命的成长,需要吃饭,还需要吃苦,吃亏。

5、你可能只是这个世界上的一个人,但对某个人来说,你是他的全世界。

6、无论做什么,记得是为自己而做,那就毫无怨言。

7、让自己更平和一点,更豁达一点,对于身边的过错,让自己更宽容一点。人人都有他的难处,何必强求于人。

8、不相信奇迹的人永远都不会创造奇迹。

9、不要为它的结束而哭,应当为它的开始而笑。

10、坏事总是不断发生,可还是有很多办法来解决困难。永远不要忘记学进修学问,拓阔胸襟。人生所有烦恼的会不多不少永远追随,只不过学识涵养可以使一个人更加理智冷静地分析处理这些难题而已。

11、智者总是有成功的密码,能译出密码的人,心是成功的智者。

12、成功都永远不会言弃,放弃者永远不会成功。

13、一个真正的朋友会握着你的手,触动你的心。

14、自爱,是生命守护的天使。

15、在人生的任何时候都不怕重头再来,每一个看似低的起点,都是通往更高峰的必经之路。

16、精彩的人生总有精彩的理由,笑到最后的才会笑得最甜。

17、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潇洒一点。生活中无论有什么闪失,统统是自己的错,与人无尤,从错处学习改过,精益求精,直至不犯同一错误,从不把过失推诿到他人肩膀上去,免得失去学乖的机会。

18、也许上帝让遇见那个适合你的人之前,会遇见很多错误的人,所以当一切发生的时候,你应该心存感激。

19、当你觉得沮丧失落,能量低迷,别人会觉得不能托付给一个不自信的人。

20、当一个人摆脱了自已的恐惧,就会觉得无比的畅快和舒适。

21、早晨不起,误一天的事,幼时不学,误一生的事。

22、与其脸红脖子的骂人,不如有用优雅的方式,看起来比较不失礼。

23、对一个城市的留恋,其实只是留恋那里的人和事,更多的,是沉淀在那个城市里自己最好的年华。不管在什么地方,生活都有喜有悲,没有必要羡慕别人增添自己的烦恼。

24、庄子里有句话叫做夏虫不可语于冰,意思是说对于夏天的虫子,无论你怎样与它谈论冬天的冰雪,它也不会明白。同理,当我们总是责怪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时候,请静下心,各人有各人的思维限制,思维不同,很难一致,所以,我们都是互相眼里的夏虫。对生活多一点耐心,信心与坚持。不要总是半途而废。

25、失去灯火之后不必慌乱,你还可以看见满天的繁星。

观书有感教案(11)

读《观书有感》有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就是说:只有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并且积极的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观点保持正确,而且要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使自己做事不太死板。而这个道理则被朱熹从书中所悟出,于是借这那一池池水写了出来,可以说这首诗也是一首即景至作吧!

  诗中,描写了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的读上几遍,会觉得无比明丽!你看,半亩方圆的池塘好像一面镜子放在地面上。而天空和云彩倒映在上面,云彩在天空中飘荡着,映在池塘上,好像阳光和云彩在互相追逐徘徊。真的是“天光云影共徘徊”啊!

  “这池水为什么如此的清澈呢?”朱熹高兴地自问自答:“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并不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天才’与‘弱智’的比例。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掌握现在,赊取未来。只有不断地吸收新事物、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方塘”。

  书中那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已经令人读完后清晰明确。但是更让人拍手叫绝的还在后面呢!一看标题,是观书的感想,顿时美的意境升华了,把池水与读书相辅结合,更是锦上添花。

  我很佩服朱熹。因为他以一首小诗,说理了: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的思想“年轻,”情操高雅!简简单单的字字句句居然有这么大的道理,并且给人的启示也回味无穷!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观书有感教案11篇

http://m.bjjpsf.com/kejianjiaoan/31530/

分享

热门关注

世界地球日高中世界地球日高中教案范文(通用4篇)

高中教案

高中教案模板汇编3篇

高中教案

优秀主题班会高中教案精选6篇

高中教案

六国论教案9篇

高中教案

离骚教案12篇

高中教案

口技的公开课教案16篇

高中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1篇

高中教案

狼和小羊的优秀教案6篇

高中教案

陋室铭教案11篇

高中教案

背影优秀教案16篇

高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