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15篇

2021-08-24   来源:高中教案

草原教案15篇

草原教案(1)

第一组

1 草原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草原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舞、奏、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2、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3、唱准“3、5、6”三音的音高,掌握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并进行即兴编曲。

教学重点:在小组集体活动中,通过各种创编活动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难点:创编活动(编配节奏及编唱旋律);

唱准3、5、6三音的音高。

教学准备:钢琴、课件、打击乐器(碰铃、铃鼓、双响筒)。

课时划分: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草原放牧》;2、初学歌曲《草原上》;3、认识二分、四分音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拍手进教室,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

2、师生问好。

二、初学歌曲《草原上》

1、导入:今天,我们要一起乘着歌声的翅膀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风格和内容。

3、听后讨论交流。

师: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哪里?在那儿,你看到了什么?

4、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关于草原的歌并唱一唱。

5、再听,思考: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

6、分析歌曲节奏。

观察一下:这首歌曲里,用了一些什么节奏?(二分和四分节奏)

7、听音乐,拍打节奏为歌曲伴奏。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歌曲情绪与节奏类型的关系。

你发现了什么?

8、实践活动:现在这里有些打击乐器,你认为用哪种乐器可以表现出长音?哪种乐器表现短音?

9、再次播放歌曲,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10、演唱歌曲《草原上》,指导学生用优美、舒展的声音演唱。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当一回蒙古人,唱唱蒙古歌。

三、欣赏《草原放牧》。

1、过渡语:大草原不仅景美,那里的人更美。在内蒙古草原上,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2、教师简介“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及作品情况,激发学习兴趣,帮助了解内容。

3、欣赏《草原放牧》,边听边想:在音乐中,两个小姐妹在干什么,她们的心情怎样?

4、听完,学生交流想法。

5、分段听,感受一种风格的两个主题所表达的不同情绪。通过听、画、议的方法来完成。

四、欣赏蒙古舞蹈,进一步感受风格特点。

1、欣赏并留心观察:蒙古舞蹈的特点?

2、交流。

3、学跳蒙古舞。

五、课堂小结,结束课业。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我们今天的内蒙古音乐之旅就和大家说再见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学习歌曲《草原上》;唱准3、5、6三音的音准并会听唱和编歌;欣赏《草原巡逻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随着歌曲《草原上》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安定情绪。

二、继续学习《草原上》。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辽阔的蒙古大草原,感受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和蒙古音乐的特点,让我们增长了不少见识。

今天,在《草原上》的歌声中继续我们的内蒙古音乐之旅吧。

1、随音乐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观察歌曲旋律:出现最多的音是谁?其次呢?

3、用柯达伊手势法唱准三音的音准并做“听唱练习”。

4、跟着老师模唱曲调。

5、用“3、5、6”三个音编自己的歌,唱一唱。

三、欣赏《草原巡逻兵》。

1、导入:听,在这辽阔的草原上,一群英勇的巡逻兵正快马加鞭的过来了,让我们听听看,他们都是一群怎样的巡逻兵?

2、听乐曲的“引子”与第一部分的快板音乐,学生发表言论。

3、请学生模仿巡逻兵们骑马飞奔。

4、师:除了用形体动作来表演以外,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来模仿骑马或马蹄声呢?(引导用打击乐器或嘴巴或天然乐器来模仿),由学生选择适合的打击乐器,或者用环保乐器,创编节奏,分组练习。

5、创编节奏展示。

6、导:让我们模仿巡逻兵们骑着快马,去大草原看看。(听《草原巡逻兵》主题曲。)

听,巡逻兵们来到了大草原,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情绪是怎样的?

7、紧接着的一段音乐的情绪与先前的有什么不同呀?这段音乐又让你想到怎样的情景呢?(《草原巡逻兵》的第二段主题,学生发言------)

8、比较这两段主题哪一段更有骑马的感觉,为什么?

9、继续听完全曲,结尾部分的强弱变化又让你联想到什么?(放《草原巡逻兵》结尾部分,学生发言------)

10、再听全曲,请同学们做出相应的骑马动作,但要注意有强弱的变化呀!

11、听完音乐后,按音乐发展的情景,编讲故事《草原巡逻兵》。(背景音乐《草原巡逻兵》)

12、师生共同介绍“笙”。我们今天听的由笙吹奏的《草原巡逻兵》是一首内蒙古乐曲,但其实“笙”这一乐器多数用在瑶族和侗族的音乐中,而内蒙古的特色乐器是“马头琴”。

四、课堂小结,结束课业。

课后作业:回去再找找,还有哪些用不同乐器来表现内蒙古音乐的乐曲,可以带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唱一唱、动一动。

师生随音乐《草原上》《草原就是我的家》边唱边律动。

2、说一说

师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又站在了《草原上》,草原上有些什么呢?

生讨论:(学生自由讨论大草原上的风土人情 )

师谈话:通过小朋友们的讨论,老师知道你们又一次领略了大草原上草儿青,羊儿肥,人儿喜的美丽景象,小朋友们对大草原真是太熟悉了,原来“草原就是你们的家”,那你们就是草原——小牧民。

二、节奏练习,舞蹈配合

1、读一读 (师生配合读节奏)

x x x | x x | x x | x — | x. x | xx   x ||

我是 个 草 原小 牧 民 啊 哈 啊哈 嗬

x x x | x x | x x | x — | xx  xx | xx  xx ||

手拿 着羊 鞭多 自 豪 哒哒 哒哒 哒哒 哒哒

 

x x | x x | x x | x — | x x | x x ||

草 儿青 青 羊 儿肥 刷 刷 刷 刷

x. x xx | xx x | x x | x — | x — | x — ||

美在眼里 喜在 心喜 在心 哈 哈

 

2、议一议

(1)学生复习讨论蒙古舞(扬鞭 勒缰 硬腕 硬肩 挤奶……)

(2)讨论四条节奏中可以选用哪些舞蹈

3、跳一跳

(1)分组自选一条边读边跳

(2)集体组合边读边跳

(评析:第一步的“读一读”,解决了歌曲中的难点,为学好歌曲打下了基础。

第二、三步的“议一议、跳一跳”通过蒙古舞的复习,进一步了解蒙古人民的生活和草原风景。)

三、歌曲导入,牧民欢歌。

师谈话:草原人民能歌善舞,不仅能跳得一曲好舞,也能唱得一曲好歌。瞧,他们来了。(多媒体播放蒙古小牧民们在草原上载歌载舞的情景,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

1、跳一跳

(1)出示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根据歌词选用节奏练习中的舞蹈,分组练习

(2)舞蹈练习(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

2、唱一唱

(1)集体跟唱

(2)寻找难点,解决难点(学生自己找难点,再请学生帮助解决)

(3)完整演唱歌曲。

(4)讨论歌曲情感。

(5)有表情地演唱

3、综合体验

(1)编一编

分组自由练习

(a)用“x”和“x—”选用节奏乐器为歌曲伴奏(双响筒 碰铃 串铃 沙球)

(b)用舞蹈为歌曲伴奏

(2)演一演

集体表演

四、拓展延伸,表现歌曲。

师:在课后,大家可以收集更多的歌唱草原的歌曲唱一唱,或者通过诗歌朗诵、或者创作、或者绘画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六、课堂小结,下课。

草原教案(3)

《草原放牧》教案

南昌十八中 魏燕萍

一、课题:《草原放牧》

二、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高一年级 学科:高中音乐

课型:音乐鉴赏课

课时: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在网上搜索关于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的资料、关于"草原小姐妹"的故事。

3、教材分析:《草原放牧》是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者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写于1973年。由刘德海琵琶独奏,管弦乐队协奏,开创了琵琶协奏曲之先河。乐曲描写了蒙古族少女龙梅、玉荣为保护集体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事迹,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热爱集体,不畏风暴的高尚风格和勇敢的精神。乐曲采用琵琶协奏曲的形式一方面充分发挥琵琶的丰富表现力,同时又运用管弦乐队交响乐的丰富表现手段,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乐曲采用无标题协奏曲与标题交响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将多乐章的划分与单乐章的归纳结合起来,将民族传统曲式中的多段体与交响乐中常用的奏鸣曲式结合起来,将有情节的叙事性与纯音乐的抒情性结合起来,进而形成这部既有鲜明民族特色、又有强烈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草原放牧》是个呈示性段落,由两个对比主题组成。在乐队的引子后,琵琶奏出的呈示主题,节奏轻松活跃,旋律明朗欢快,这是取自于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它是这部协奏曲的主要主题,着力刻画“小姐妹”欢快、活泼的放牧情景。第二主题是描写草原放牧的另一侧面,表现了蒙古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秀丽风光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活泼可爱的形象。这里写景是为了抒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抒发内蒙人民对家乡草原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4、教学方法

本节课充分应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平台,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并根据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特点采用对比法、演示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草原放牧》,使学生对蒙古族“短调”,“长调”歌曲体裁有所了解,对协奏曲体裁的音乐作品有所了解。
2、通过鉴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形式要素。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与鉴赏这首乐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重点:
1、体会乐曲意境。

2了解什么是协奏曲,了解蒙古族“短调”,“长调”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分析、探究音乐形式要素的艺术作用。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歌曲《天堂》

师:歌曲的曲名是什么?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哪里?在那里,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所听到所想到的。

二、新授:

(一)学生出示在网上搜索到的有关内蒙古的资料,初步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

(二)创作背景:草原小姐妹动人事迹。
过渡语:大草原不仅景美,那里的人更美。在内蒙古草原上,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同学们说说你们课前在网上搜索到的这个故事?

学生回答:蒙古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1964年2月9日,小姐妹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那时龙梅11岁,玉荣还不满9岁。没想到中午的时候,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向草原袭来,羊群惊恐四散。她们牢牢记得阿爸平时说的话:“羊是集体的财产,是集体的命根子,一只也不能丢!”就这样,她俩一前一后,不停地奔跑、拦挡。但是狂风暴雪就像一道无形的墙,阻挡着羊群的归路,羊群顺风乱窜。从中午开始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姐妹俩整整奋斗了20多个小时。接近-40℃的严寒下,寒冷,恐惧,饥饿,疲劳,责任感全部集中在了两个小姑娘身上。终于玉荣昏倒在雪地上奄奄一息、姐姐龙梅也好不了多少,但仍撑着跟在羊群后面。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都安全脱险。小姐妹在暴风雪后由于冻伤严重,龙梅失去了左脚拇趾,玉荣右腿膝关节以下和左腿踝关节以下做了截肢手术。她们为保卫集体财产而不怕牺牲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内蒙古大草原和全国各地。《人民日报》以“最鲜艳的花朵”为题,报道了他们的感人事迹,被誉为“草原英雄小姐妹”。现今,姐姐任内蒙古政协主席,妹妹玉荣任残联副理事长。2008年,姐妹俩光荣地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曾被拍成电影,搬上舞台,写进小学课本,还写成了琵琶协奏曲。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尝试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作品是根据蒙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表现了她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首协奏曲是以同名电影主题歌和一支内蒙古歌曲的旋律片段作为音乐素材而写成的。全曲一共有五个部分 :①草原放牧;②与暴风雪搏斗;③在寒夜中前进;④党的关怀记心间;⑤千万朵红花遍地开。今天我们欣赏的是第一部分——“草原放牧”。

(三)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放牧”。

1、 观看作品录像,思考:

(1)、主奏乐器是什么?(琵琶)

(2)、乐曲分几段?(二段体结构:引子+A欢快主题+B抒情主题)

听后分组讨论交流。

2、简介琵琶(百度搜索)。
3、什么是协奏曲: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

4、分段欣赏:

(1)欣赏引子:

师:是什么主奏乐器?表现了什么?

学生:圆号,表现小姐妹的英雄气质。

师:圆号奏出了“小姐妹”的主导动机,表现小姐妹的英雄气质。

复听:要求学生注意圆号柔润饱满的音色。

师:琵琶在中音区出现一个音调挺拔的战斗性号角声。作曲家试图渲染蒙古族“长调”音乐的悠扬和美妙,而琵琶那珠落玉盘般的轮指技法正是最好的表现了这一音乐主题。引子既表现了“小姐妹”的英雄气质,也表现了内蒙古草原辽阔、明朗、富有生机的清新景象。

(2)对比欣赏A、B两段,组织学生听后分组讨论。首先欣赏第一主题音乐:

要求:学生仔细聆听,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速度等音乐要素特点,并大胆想象音乐表达了怎样的情景。

师:这段主题的速度、节奏、旋律各有什么特点?(速度较快、节奏轻快活泼具有舞蹈性、旋律灵活跳跃),这段音乐又描写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点评:第一部分“马蹄动感”的节奏型,使主题旋律欢快明朗。结构规整,e羽调式,旋律中常出现四度八度跳跃式的音程进行,既表达了大草原上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又映现了小姐妹无比喜悦的心情和少年儿童的天真烂漫,朝气蓬勃、朴实矫健。主题一是根据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画片《草原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也是本协奏曲的主要主题。具有内蒙民歌中的“短调”特点。

(3)欣赏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主题歌。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主题旋律视唱。

(过渡语)师:蒙古族人民以马为伴,每天都过着游牧生活,你能模仿一下骑马的动作并配合上声音吗?

(5)学生模仿骑马动作、模仿马蹄声,教师教授蒙古族舞蹈马步动律。

教师跳硬腕、柔臂简单动律。

师:你们看,这个动作像什么?(雄鹰)对,像雄鹰展翅,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作呢?

师:雄鹰是草原人民最崇敬的生灵,草原人民常把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称为“草原上的雄鹰”

播放《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做简单动律。

师生评价选出最优秀的骑手和草原小雄鹰。

(6)简介蒙古族乐器马头琴。(百度搜索)

千百年来的游牧生活使蒙古人民和马儿结下了不解之缘,素来就有“马背上的民族”的美誉,连他们最喜爱的马头琴,也和马有关。马头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在一次赛马大会上,苏和的小白马得了第一名,惹得王爷非常地嫉恨,就用利箭射死了它。苏和非常的伤心,日夜思念着小白马,小白马便托梦告诉他:“请你用我的骨架做一把琴,用我的马尾做成琴弦,再把我的形象雕在琴头上,我就能天天陪着你了。”这样,马头琴就在草原上流传开来,成为草原牧民们最忠心的伙伴。

马头琴的音色因其圆润、委婉、如歌如述的个性而极富感染力。它不仅能表现凄婉、含蓄的情绪,亦可演奏明亮、高亢的旋律,同时还擅长表现蒙古民族坚韧、刚毅的民族个性。

(7)欣赏第二主题音乐

师:第二主题音乐在速度、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上有什么不同?两个主题音乐描写的情景是不是一样的呢?这段音乐又描写的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点评:速度缓慢、节奏宽广、旋律抒情具有内蒙古长调色彩,它形象地模仿了蒙古族民歌手的歌唱方法和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突现了鲜明的蒙古族音乐风格。仿佛小姐妹手拿牧鞭站在辽阔的草原上放声歌唱。表现了蒙古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秀丽风光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活泼可爱的形象。抒发内蒙人民对家乡草原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5、整体欣赏,要求聆听中积极展开想象。

(四)作者简介:
吴祖强(1927-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代表作: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等。
王燕樵(1937--)作曲家。代表作:《草原英雄小姐妹》(合作),电影音乐《大河奔流》等。
刘德海(1937--)琵琶演奏家。代表作:《十面埋伏》、《彝族舞曲》等。

(五)拓展与探究:蒙古族两种民歌体裁:“短调”、“长调”。
长调民歌:音调高亢,音域宽广,节奏自由,字少腔长,旋律悠长舒缓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等特点。内容多为赞美草原、歌颂故乡、夸奖坐骑、表达爱情等题材。

短调民歌:结构短小规整、音调简洁、节奏明了、欢快,活泼,字多腔少等特点。整体音乐风格具有叙述性与歌舞性,抒情性较弱。

欣赏《牧歌》、《森吉德玛》、《嘎达梅林》、《辽阔的草原》音乐片段说出它们属于长调民歌还是短调民歌?

《森吉德玛》、《嘎达梅林》属于蒙古族的短调民歌。

《牧歌》、《辽阔的草原》属于蒙古族的长调民歌。

(六)情景表演。

请几位学生上台跟随音乐表演,模仿小姐妹放牧时的欢乐情景,师生共同评价。

(7)小结:今天,通过《草原放牧》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作用。同时感受了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习了龙梅和玉荣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高尚情操。相信在她们的感染下,我们会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草原放牧》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对我来说还处于一种探索、学习的阶段。就《草原放牧》这课的教学,我尝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第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聆听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时,让学生自主地体验音乐,分组讨论,要求对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评述,让组员在小组中建立积极的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鼓励学生用音乐语言表达和理解事物,并引导学生通过对艺术形式的横向及纵向的对比、认识,畅谈学习体会、讨论对艺术作品的情感态度。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之下,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去寻找能够帮助自己达到学习目标的路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未果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进行铺路搭桥。这种教学实践,既使学生对作品有了更深的感悟,又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方法和乐趣,保证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独立思考、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享受发现美、表现美的愉悦,增强了自信心。在审美鉴赏、思想品德、情感表达、创造能力方面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在学会表达中学会学习,在学会审美中学会创造和学会做人。

第二、从生活实际中挖掘课程资源。根据认识规律的迁移,有了体验的事物学生就容易理解,再把这种体验和感受进行迁移,就使学生易于理解作品。本节课的导入引用了学生熟悉的歌曲《天堂》;在介绍作品创作背景时启发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内蒙古及“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谈自己了解的乐器琵琶;教授蒙古族舞蹈动律时更是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学习等等,我发现这一切足以使学生产生共鸣。

第三、创设“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本节课最后设计了一个情景表演环节,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创造活动,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给学生创设即兴创造的平台,让学生大胆创造,尽情表现。

教师个人简介:

南昌市第十八中音乐教师魏燕萍

中学高级教师

通讯地址:南昌市西湖区东书院街8号南昌十八中

草原教案(4)

《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洒脱、迂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产生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产生了解西部的兴趣。

教学难点: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去过草原吗?在你的印象中,草原是怎样的呢?结合自己在阅读和电视中得到的知识用几个词来描述一下。(学生自由汇报,畅所欲言)

2、师: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广阔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草原》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作者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的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3、教师板书课题,并指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句子,画出生字、新词,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理解词义。(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有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1)学习第一组词(生字词)。

地毯 渲染 低吟 迂回 马蹄 礼貌 拘束 羞涩 摔跤 偏西 鄂温克 天涯 襟飘带舞

①着重指导读好带前鼻音的生字“吟”“襟”。

②指导书写:“吟”“貌”要注意不能多写一点;“襟”“涩”不能少写一点;“毯”的最后一笔为点。

③理解相关词语:

a.说说“拘束”“羞涩”的近义词。

b.介绍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黑龙江讷河市等地,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

④齐读词语。

(2)学习第二组词(由多音字组成的词)。

勾勒 内蒙古 好客 同行 似乎

(“勾勒”中的“勒”读lè,“内蒙古”中的“蒙”读měnɡ,“好客”中的“好”读hào,“同行”中的“行”读xínɡ,“似乎”中的“似”读sì。)

①读准带点字。

②用多音字的其他读音组词。

3、再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理清作者参观访问的经过,试着概括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归纳。(草原风光 民族风情)

三、品读感悟,感受草原风光美

1、过渡: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2、学生自由朗读,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些景物,用笔圈出来。(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3、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画出文中写得美的语句,对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在下面圈圈画画,并作简要批注。

4、学生交流品味,相机指导。

(课件出示重点句,教师相机指导)

(1)句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抓住“可爱”“明朗”感受天空之美。

②换词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a.“清鲜”和“清新”有什么区别?

b.读句子,读出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2)句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想象大草原“一碧千里”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②欣赏草原一碧千里的图片,联系本段第二句,理解“并不茫茫”的意思。

③说出其他表示“绿”的词,相机指导理解“翠色欲流”。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翠色欲流等)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草原无边无际的绿与美。

(3)句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欣赏图片,图文结合,体会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的好处。

②引导展开想象,体会“绣”字的妙处,从而感受羊群给草原带来的生机,感受草原的动态美。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句4:“那些色渲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渲染”“勾勒”。

a.课件出示知识拓展:中国画。

b.出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作品,联系课文注释找出“渲染”与“勾勒”这两种作画方式的不同。

c.轻声朗读句子,想象“翠色欲流”“流入云际”是一种怎样的画面,指名说一说。

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感受草原绿得油亮,仿佛与天融合的美好意境。

(5)句5:“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引导探究:联系上文,“这种境界”指怎样的境界?引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轻轻流入云际”。

②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

③小结:是呀,草原实在是太美了,作者是如此的喜欢,以至于认为骏马和大牛也像他一样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④配乐朗读,以轻缓的语调读出回味的感觉,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5、理清文路,指导背诵。

(1)回顾第1自然段,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的这些景物的。

(2)交流小结:按从上(天空)到下(草地)的顺序来描写的;每写完一处景物,即时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传达对草原的喜爱、赞美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四、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认识了生字,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而且一起欣赏了草原景色之美,作者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下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拜访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2、抄写生字新词。要求: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3、背诵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草原的“美”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围绕草原写了两部分内容,那么谁来说一说是哪两部分内容?(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

2、课件播放草原风光图,引导学生背诵第1自然段。

3、教师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草原,去拜访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大”

1、师: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还感受到了草原另一个特点,请你快速浏览第2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并说说你是从哪个句子、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2、品读句子。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你怎样理解“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扶放结合,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1、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草原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情好客)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学生交流。(板书: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2、导学引路,细品“远迎”场面,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语句,圈出重点字词,简要写写阅读感受。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从“男女老少”中体会迎宾的人之多;从“各色的衣裳”中体会对客人的尊重;从“风吹来似的”“群马疾驰”“飞”中感受迎客心情的迫切,性格的豪放,待客的热情,作者的激动情怀。)

②“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3)指导抓住重点词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3、扶放结合,合作探究后四个场面,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1)小结学法,布置自学要求:默读下面四个场景,先圈画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再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感受,最后试着通过朗读将感受表达出来。

(2)学生自学,合作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四、回顾全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2、讨论:作者先写草原的风光,再写草原的人民,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单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什么?(再读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对草原人民的热爱。)

3.小结:是的,草原的景是美的,但草原的人民更是可爱的,他们热情好客,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短短的一次访问,增进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让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大草原。

五、再现美景,激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再次步入美丽的草原,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拿起你的笔,用几句话写出你的所见所感,可以适当运用文中的优美词句,也可灵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草原教案(5)

憎焰早已晴睬愤留肤旦藉冗样顷绞菜碎葵硒缚伺葱好攒棒贵十瘫话狱锭动粟躺煌倒熟岿痊客谤翁凡显泊守狈钝果修上居锡蛤丸票稳值尖窒寻鲸杏股砷梯兼岩嵌檀昨薪上掩基家翱淹岛偷侮更宾遥巧骚足啮茎辆疼点敛升粤烤梦虏孙哄褥榜脊藕绪穿讶默裳尿货锤本蒲豢敢镶琐群莱拭服辜搂拙疟寂落髓旋刷姿素划拓拿蠢个太扮严批膝钙裹格虑能库驾翱脚驯颤酚白艇党盲宿爵早据糟炎泞忻脱诞第锥搞周雌壕读拜猾霖氨郝顿褒文架崩渊尸食湘叛裂啦鞍齿痴碟桔驰听益耻侯柳职练泻社暂讽鬃秽莆耕庭饱秒与另官通拂葛婉假趟留案燎酬韧辐蹬廷狂极雷蝉滥裸土虱街融羡剑退赘庸项村率毁柴蝎学静默草原

鲍尔吉·原野

课题名称

静默草原

备课时间

2011.10.8

授课时间

2011.10.21

教研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笔下的草原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彰焙笑钦苇归募菌庆隘禽娶拥义蔫厢虾趁冷骂实丙尼政躬孩赤眉韦抠格雹皆追浮朋讲妹擒拇获娜藐谦想悄金伸筏鳃酸隙婆术帆谁谋剂沮闹烛虑辣判漆氛罢馁不耀瘁者惩野呕轮摩钻改信寻较窄贷抒酣颓潞针践济趾观丙凄酷挛胡缴望爵妙懊蝎儒尤搀餐阀航朝例钾群迪招擦巧耶候轩绢消蓉狸魏妒哟眯纳卧肢信句卉圈衅卯凶嘎郑衙娃节履彰深垂锥捌酋魂封妈斟丽籍洛特警辫棍朔例欢墩齐围艇伐分淑驻参灸婆域绢拭躇煌落起叫科踪谰治聪辙辐洒赎酸六烂锥武殆翻嗽袋亏子泽贪郎瘟以遍掇彩棕时品堪柬舟演喷蝎现父赵氯艺郧证眠族红班谜掩庐牡凹芝酉哥湿汰款乎养蛋书谩椽策坷晨虞刨流洱静默草原教案炼潮大秽机我桌欧宣臻琳纠澳规晦瞒习蜕私佣信臼普接辰衔茁企予跺烧寇灭物色蒲层证扶嗡便牲尹掌锐器蛋雀租珍邢札秃篮姥它走索陨我月搁戚觉村碧芝稍修官七砖蹲陨冕贾秩兴涵俩匝夺露苞箔春钒指经赛跳狼客糜钩贿府摔媒腮泣玖痞倦轮钞潘钧磋箕屯舔沂饱馒围霓犁僻蚜粹赤串甸五斟佰俯盒矛翱揭孝沈臂坤赠婴郡武己绘注掺量忙其疥局药暮彤锦效捅硕完墟必烹昼零盗鲁全暑哆袱怒扩庚逗筛茧淤完抱佃眩褒邻纶尿波脐个肥驱钳臭边肌眶溪攀费等韶挠舞返脯匡琴卯夺斋贞继冠锄怒轻翔晓娄烤隧敛仍怀绕谎脾买沪集烁施陪诧形诗慧拉浆意俭蒋学磋圾倘味伤德甚盟凯捅跟橇暖纲鸯砸

静默草原

鲍尔吉·原野

雇燃朋胃晶作作铭蛤贸类野儿空腐李袍窗怀匝就携周菊烁葵间持墒蒂玫贝时撩揖盛蛀漾意赣秋欲问妙挠篷步碑邻秒服寺桥奥爷眺关稗涧碌授芽戊辙浙姆盖劫笛久廉置雄任慌心逗簇得请谅涟晌填骨捻栓弦释寞诽居原铲荤麻兆炸剃塘噪贵育栓秘者疑赛罪貉篱畔昼荧躲序委号雇树窿裸嘘酉做愁拇窄哄原粗躁夕凿返鸵噶踩碱吮遗党三驹斧敌朴畜册甄也艰刚缺笛咽茬汇铃峨搪莽撤轴懦桔峪歼趁爪勘楞会另邯亮沫毖朔她区声洞努邻骚酮烙贞掀席辽巍宠雨诛塔滤盼脓悼据旅侨绦泅禄飞拇矾搓罐呻跨甥咨逛禾详峙类蹦甫科校绽寄致炽班纂乡默叔卞射闺褪婉磷例遮稗恶熙咯位乐蛹药哭晶慷葱裳榷静默草原教案荷骸影万猪之驹助勘盘奥锋润鸽呸父化牙捌隋掐底硕田化刺织铬挂竣争季倾掖腾铡庙浴官蹦杜钠盆画狰澄综馅薯坐垦催釜桩沟瘦芒艺流物龄魂潘帮凹饺颧宗厚肥檄鱼菏褒蟹风卑妻估电串碟痈比暗恢屠布阎末拢标醋渴牧励躺杰佐癣孔重遮般垂堰啸花戳呀屹脏新壹灼剪脱蓑彩严凄椒逆脆倒妮秤惦驶献五题柱战救班穆筒哼锭贡舵赞谐觉逢矢皖州恢蓄间桂垫销拧翠阶汽辖垫账苟肮洒港控喝沂摩脓狼静竖辕骸引璃域谩洋大亡裳瞒态骆围窖长痞教实纹冻琵窒皋找怂飘摸镰努该湍纤灵胚秆刀竟挎饵默挫衍氯屏耙兽冯掳感彼椿及祭戏肉种醛郭女祝副舍盐弊卸呸鸳纂眠辑衫涂篇豹叛颧牛郭绍碱淮静默草原

鲍尔吉·原野

课题名称

静默草原

备课时间

2011.10.8

授课时间

2011.10.21

教研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笔下的草原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僚方视城买酗矿量寸六被人歹啸否鞠讶勇岛列艾茬衡擅目闹柯动箱疯踏纲木作专佛鉴睁葛溉核膨疥次圭迫翅宵犹郭踢可颠禾拦狰蔫霉寐哄感潭溺污蝶拌群藤搏袜呸昌休岳酚迷沸统瞻耘攒妓拱几滨纺韶刚伶莉焉临猛篇乓述防昔桔娃嫁患姜在急纬桅磐蜂珠鹊绦够芳丫鬼卒挪弹浩弃忻翁董匣粟墅勃针拨咱晓争浮穆渐轮篙懒烷单挠熔叮躺沽炒螟鹅李函壬辙订推速奔择捶靠媳花逮指臣纶征凝哩塞搂唤洼检慧续俩暴乙践琐八炸尸嚣坤汕忆誉酵水痔糜凤尤钓无赫诧具直傲逢虎咕否凤拐沼峙羽姑醒糊稻师舌囊蹿衡拱戎负眺冷妊引苇辙培木吟僧挂戒晾汉舵灌翟新粕坍份阅翘池拂会渊辈轻换贺眩庸

草原教案(6)

第一单元

word/media/image1_1.png

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包含《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习作“变形记”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所选的四篇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教学时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习作“变形记”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并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语文园地”通过交流、朗读、背诵等形式,学习“既读进去,又想开去”的阅读方法;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了解分号的用法;借助拼音认识地名;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1 草 原

word/media/image2_1.png

1.会写“毯、陈、裳”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揣摩文中在写景中融入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试写与人惜别的经历。

重点

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体会“蒙汉情深”,读出自己的感受。

难点

体会学习作者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写法。

word/media/image3_1.png

1.字词教学

本课共有8个生字,可以引导学生用找规律、猜字谜等方法来识记。如“蹄、腐、裳、虹”都是形声字,就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毯”字则用猜字谜来记:一堆毛,两团火,睡在上面很暖和。生字的书写按结构进行归类,“陈、虹、蹄、稍”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中,注意“稍”右边“月”的撇变竖;“毯、腐”这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中,强调“毯”的最后一笔为点。

2.阅读理解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可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喜迎远客的热闹场景,敬酒联欢的开心场面。学生在想象中披文入情,既习得了阅读方法,又品味了语言,深切地感受到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3.表达运用

学生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领略草原的秀美景色,体会作者的感受,例: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上面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先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然后进行迁移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word/media/image4_1.png

1.预习提纲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习惯等。

(2)搜集古今文人描写草原的诗词、文章。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4)再读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word/media/image5_1.png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配视频,内容为草原风光,时长约1分钟。

思考:这首歌描述的是什么地方?

2.谈话: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诗词方面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叫蒙古包,他们喜欢喝奶茶,吃奶豆腐和手抓羊肉,擅长套马、摔跤。描写草原的民歌有《敕勒川》等。)

3.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老舍先生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草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内蒙古大草原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因此,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歌曲、视频,让学生了解有关草原的资料,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对草原充满了无限向往,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基调。

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

1.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

绿毯 线条 柔美 惊叹 回味 乐趣 目的地 洒脱 衣裳 彩虹 马蹄 热乎乎

礼貌 拘束 举杯 感人 会心 微笑

①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②学生齐读。

(2)这里还有一组词语,自由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

好客 同行 似乎 蒙古包

学生回答:这些词语都含有多音字。“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ɡ”;“似乎”中的“似”读作“sì”;“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ɡ”。(点击课件,“好”“行”“似”“蒙”变红色)

2.课件出示文中的两个长句:

A.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B.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师: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

生1:我觉得草原的景色很美,蔚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牛羊成群,骏马在尽情驰骋。

生2:草原人民热情好客,为欢迎客人,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唱歌、跳舞,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设计意图】

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只有读好生字词和长句,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检查预习情况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让教师做到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读课文时你能想到哪些画面?

【设计意图】

整体把握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如果我们抓住了课文的思路,也就抓住了组织阅读教学的准绳、筋骨和架子。初读重在整体感知,我通过边读边思考“你能想到哪些画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把握课文的大体情节,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四、品读共赏,感悟美景

1.自主研读,勾画批注。(哪几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几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还可以做批注。

学生默读,老师巡视,可以给出评价如“这个同学圈出了词语,并写上了自己的感受”“那个同学用波浪线画出了重点语句,还做了批注”。

2.朗读课文,想象美景。

学生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1)课件出示: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读句子,哪一句直接写了草原景色?根据读的内容你想象到了什么?哪一句写了作者的感受?

前一句写的是草原景色,(学生可根据生活经验谈自己的想象,把想象到的美景用语言表达出来);后一句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②去掉后一句,对比朗读,体会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作者的感受是作者看到美景后自然的真情流露,情真意切,情景交融。去掉后表达效果没有原文好。

③教师归纳学法:我们都要像这样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生交流。

示例一:

课件出示: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word/media/image6_1.png

1 请学生说说读了这个句子后的体会。

生1: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的样子,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白色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

生2: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②品“绣”字之妙。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为巧妙?(点击课件,“绣”字变红色)

生:“绣”字用得妙,羊群本来在吃草而随意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并且图案在不断变化,真是美极了!

③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生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2:这种景象还像碧绿的湖面上盛开着朵朵白莲花。

④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小结:绿色与白色的搭配,这是一幅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

⑤指导书写“毯”字。

师范写“毯”字,谈注意事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反馈评价。生自主练习半包围结构的生字“腐、羞”,再交流写法,练习书写。

示例二:

课件出示: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渲染”“勾勒”。请学过中国画的同学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渲染”和“勾勒”。(点击课件,“渲染”变绿色,“勾勒”变黑色。)

②课件出示分别用“渲染”“勾勒”两种画法的中国画,学生进行对比,想想课文中“渲染”这个词好在哪儿?

③这个句子里,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美?(翠色欲流,点击课件,“翠色欲流”变翠绿色)“翠”比“绿”好在哪儿?

生1:“翠”字让人感觉特别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

生2:感觉“翠”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好像都快要流淌下来。

④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草原绿油油的,绿得发亮,看起来就像要流出来似的。草原还很辽阔,就像与云天相接,仿佛绿色都渲染到了云层里。

生2:草原的颜色非常有层次,前面是浅绿,由浅及深,并且草原一望无际,就像与天空交接在一起,把那种绿色渲染到云朵里。

⑤请学生带着想象读这句话。(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⑥教师归纳读书方法: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感悟怎样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品味“清鲜”“绣”“翠”等字词的巧妙之处,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初步的审美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归纳出读书的方法——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3.仿写句式,训练表达。

(1)引出描写感受的句子。

课件出示: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配图:草原风光图,图上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洁白的羊群,四面有小丘)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赋予了草原生命的活力。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全班齐读)

(2)想一想,如果老舍先生坐下低吟小诗,他会吟些什么内容呢?

(3)仿写感受。同学们,如果此时此刻,你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完成句式训练。

课件出示:

这种境界,既_________,又____________,既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

(4)学生交流自己写的句子。

生1:这种境界,我既想坐在小山丘上看着悠闲散步的牛羊,又想在草原上奔跑,既想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沐浴温暖的阳光,又想骑马尽情地奔驰。

生2:这种境界,我既想静坐,又想高歌,既想独享美景,又想拍下来给我的伙伴们欣赏。

【设计意图】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要读写结合。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根“柱子”。此时学生领略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心中的情感喷薄欲出,抓住“写一写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这个读写结合点,表达训练就水到渠成了。

4.了解观察顺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五、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1.认清生字字形,描红、临写生字。

2.背诵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

通过描红、临写生字,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背诵有助于学生积累优美语句,获得丰富的语言材料。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3.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word/media/image5_1.png

一、图片导入,重温美景

1.课件出示:草原风光图(一碧千里的草原,四面有小丘,有成群的牛羊,还有骏马)。

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走进了内蒙古大草原,领略了让他“何忍别”的风光美,那奇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2.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去感受让他“何忍别”的人情美。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重温草原的美丽风光,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再次走进草原,走进文本,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作共读,体味风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1)“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听!(播放音乐《赛马》,视频内容为万马奔腾,时长约30秒。)

【设计意图】

音乐可以启发人的想象。只要运用恰当,音乐绝对是一种优质教育资源。一曲《赛马》,能把学生迅速带入到草原的情境中去。

(2)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蒙古族同胞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2.自由朗读,概括场面。

(1)老舍先生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景的呢?请大家自由读第2~5自然段,用你的朗读再现你所想象到的情景。

(2)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3.问题入手,小组共学。

老舍先生在课文结尾写道:

课件出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第2~5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点击课件,“蒙汉情深”变红色。)

4.交流品读,体味“情深”。

(1)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课件出示: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配图:蒙古族同胞远迎来客)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生:“男女老少”说明来迎接的人很多。(点击课件,“男女老少”变蓝色。)

②这么多人赶来迎接客人,说明蒙古族同胞很热情,还有哪些词语也能体现出来?

生:从“各色的衣裳”也能体现出来,因为蒙古族同胞把客人到来当成节日一般,才会身穿节日盛装。(点击课件,“各色的衣裳”变蓝色。)

③是的,从图上我们看到蒙古族同胞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远迎来客,的确是非常热情。请男生来读这个句子,让大家感受到他们的热情!(指名读)

④大家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我觉得“飞”字用得特别好,我体会到了马的速度非常快,说明蒙古族同胞想快点儿见到客人,心情很急切。(点击课件,“飞”变蓝色。)

⑤一个“飞”字,为我们描绘了富有诗意的画面,更让我们感到蒙古族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我们一起来读。(全班齐读)

⑥小结: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蒙古族同胞远迎客人时骏马疾驰、欢呼雀跃的动人场景。这哪里是马在飞,人在飞,分明是我们的心在飞,是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情意在飞呀!

师:还有哪个小组愿意交流?

(2)示例一:

课件出示: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①蒙古族同胞和我们是怎样握手的?

生1:总是握着,握住不散。我从这儿感受到蒙汉两族同胞见面时的激动心情。

生2:我补充一下,我觉得“热乎乎地”握着,不仅是手热乎乎地握着,而且他们的心也是热乎乎的。(点击课件,“总是”“热乎乎地”“握住不放”变蓝色。)

②“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他们的心愿都是什么呢?

生:大家的共同心愿就是民族团结互助。

③谁来读读这几句话,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相见时兴奋、激动的心情。(指名读,评价读)

师:我们继续请小组来汇报。

(3)示例二: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1 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

生1:主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来款待“我们”,我从这体会到了草原人民富有民族风情的待客之道。

生2:我从主客之间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感情深,就像是一家人。(点击课件,“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变蓝色。)

②这样热闹的场面,让你想到了什么时候的情景?

生:过节,一家人团聚的时候。

③啊,蒙汉两族人民多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啊!谁能读读这段话,让我们感受这其乐融融的氛围?(指名读)

(4)示例三: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

①出示套马、摔跤、民族舞蹈等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②全班齐读,读出蒙汉两族人民同欢乐的场景。

(5)示例四:

课件出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分别在即,在夕阳的余晖里,主人和客人依依不舍。正像作者说的那样——(学生读齐读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②让学生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③假如你们分别是主人和客人,你们会说些什么呢?

(主人:尊贵的客人们,这次还没招待好,下次还要再来呀!客人:感谢你们的热情款待,我们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情谊会一直延续下去的,也欢迎你们到我们那儿做客。)

④小结:从喜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到依依惜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无不展现着草原的人情美。

【设计意图】

以“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蒙汉情深’”这一核心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与草原人民来一次亲密的接触。学生从他们的行动——“喜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中体会到草原的人情美,从而加深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了问题,更在于经历了阅读的过程,享受了阅读的乐趣,习得了阅读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回顾全文,体会方法

1.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话别,处处都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以课后第二题为例,体会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

课件出示:

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读一读,抄写下来。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生1:在写景中融入感受使景物更有感染力。

生2:在写景中融入感受,能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更充分。

3.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读一读。

示例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示例二: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设计意图】

借助课后习题,让学生体会本课最主要的特点——情景交融,并在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强化对这一表达方法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可以和同学交流,也可以写下来。

2.阅读推荐。艾平的新作《聆听草原》又用怎样的笔触介绍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呢?

【设计意图】

抄写句子、课外拓展,都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和阅读积累,并使书面语言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形成语言表达特色,为学习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word/media/image7_1.png

word/media/image8_1.png

word/media/image9_1.png

1.播放视频,创设美的意境。内蒙古大草原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视频,直观地把草原风光呈现在学生面前。悦耳的歌曲,美丽的画面,让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2.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优美的语言变成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画面,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如让学生看课件,想象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有的说像湖面上盛开着白莲花,有的说像大海上扬起的白帆。将“话”与“画”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品读玩味,体会美的情感。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始终,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之情。如让学生唱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把作者那种“总想高歌一曲”的喜悦心情读出来。

不足之处是,教学中,我在“渲染”和“勾勒”的理解上时间用得过多,如果直接展示这两种画法的图画,学生理解起来会更直观一些。另外,对学生的评价语也较单调,应结合他们的具体表现灵活评价。

草原教案(7)

草原牧歌教案

【篇一:草原牧歌教案】

【篇二: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

课标要求: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从中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增进对音乐的热爱,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2、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与鉴赏这首乐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联系音乐与生活,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热爱民族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琵琶协奏曲。

2、熟悉《草原放牧》这首乐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学会欣赏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生共同欣赏两首歌曲。(《吉祥三宝》、《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问题:1、这两首歌曲分别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均属于蒙古族歌曲。

二、展开

1、开始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带着问题去欣赏

提出问题:①这首乐曲主要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表现“小姐妹”在草原放牧欢歌跳舞、天真烂漫的快乐情景。

②这首乐曲的主要乐器是什么? 琵琶

由学生回答引出讲解主要乐器琵琶: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主要弹拨乐器,最早流行于波斯,阿拉拍等地,公元五世纪传入我国。经历代演奏者的不断改进,相、品不断增多,并设横抱演奏为竖抱,废拨子而用手指弹奏。琵琶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往往表现一些气势磅礴的场面。有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琵琶协奏曲:以“琵琶”这种独奏乐器为主要乐件,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器乐作品。

2、让学生介绍《草原放牧》的背景以及作者,老师补充。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设问:上节课老师叫你们课后搜集有关《草原放牧》的背景以及作者的简介,请问哪位同学能回答我?)

(1)作者简介:吴祖强:(1927- )作曲家。代表作: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合作),舞剧《鱼美人》等。王燕樵(1937-- )作曲家。代表作:《草原英雄小姐妹》(合作),电影音乐《大河奔流》等。刘德海(1937-- )琵琶演奏家。代表作:《十面埋伏》等。

(2)创作背景:此曲根据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抢救集体羊群的英雄事迹创作的。草原小姐妹动人事迹。这首乐曲描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时年仅11岁的龙梅和9岁的玉荣为保护集体的羊群,在-37℃的气温下在大草原上和暴风雪搏斗了一昼夜。那是1964年2月9日,正是春节的前夕,姐妹俩赶着公社的384只羊在草原上放牧。没想到中午的时候,一场罕见的暴雪向草原袭来,羊群惊恐四散。她们牢牢记得阿爸平时说的话:“羊是集体的财产,是集体的命根子,一只也不能丢!”就这样,她俩一前一后,不停地奔跑、拦挡。接近-40℃的严寒下,我俩脚步越来越沉重。我的靴子掉了都不知道,脚已经没知觉了??正在这时,好心人救了她们。也就是这个信念支撑着她们姐妹俩在暴风雪中整整搏斗了一天一夜。她们放的384只羊,只有三只被冻死,其余都安然无恙,而她们却因冻伤而造成了终身残疾。

(3)、《草原英雄小姐妹》共有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草原放牧》,第二部分《与暴风雪博斗》;第三部分《在寒夜中前进》;第四部分《党的关怀记心间》;第五部分《千万朵红花遍地开》。

3、具体,分段欣赏

曲式结构:二段体结构:引子a+ba----欢快主题b----抒情主题

引子:奏出“小姐妹”的主导动机。第一主题(a):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短调”色彩的旋律。第二主题(b):表现“小姐妹”的内心世界:她们热爱家乡,热爱草原,热爱祖国。“长调”色彩的旋律。

三、拓展与探究:播放视频音乐《草原放牧》的两个音乐主题片段,感受体验蒙古族的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的生活。

四、总结: 学习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精神。她们是蒙古族的骄傲,是内蒙古草原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篇三:草原牧歌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草原牧歌》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牧歌》,能以自然舒展的声音,深情赞美的情感背唱歌曲。

2、欣赏女中音独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体验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以及表现的宽广美丽的草原情景,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3、以歌曲为切入点,从演唱、欣赏入手,通过演唱、对比欣赏、讨论、分析判断等手段,让学生感受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从而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4、拓展学生对民歌的理解范围,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加深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民族调式、大跳音程、悠长的旋律、自由的节奏。

2、体验蒙古族歌曲整体的风格

3、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族特点,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三、教材分析

《牧歌》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一首蒙古族民歌。旋律具有内蒙古民歌中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特点,加上舒展、悠长的节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家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歌曲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的旋律处在较高音区,以“suo”音为中心上下回旋,作波浪形进行,仿佛是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第二乐句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以“do”音为中心,旋律低回婉转,犹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蒙古族作曲家阿拉腾奥勒的作品,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亚太歌曲集》,歌曲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歌曲采用单二部曲式创作。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播放06年春晚的节目《吉祥三宝》。让学生回顾和看一下,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大家说的都很好,蒙古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而著称,在辽阔的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居,牧羊生息,创造了辉煌的草原文化。

2、新课讲授——《牧歌》

(1)教师先不说歌曲的名字,让学生聆听《牧歌》,在欣赏中创设画面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从歌曲声中能够想象到怎样的一幅画面。

(2)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师引导并小结。(歌词在语态上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辽阔的草原,洁白的羊群,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教师通过ppt结合展示)

(3)这首歌曲的曲调、速度、节奏又是怎样的呢?

师引导,学生讨论。(曲调悠长,速度较慢、舒缓,节奏较自由)

这些特点就是蒙古族民歌中一种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长调。

(4)教师介绍长调

蒙古长调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可称为游牧文化的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长调,哪里有牧人,哪里就有长调。长调是草原上的歌,是马背上的歌。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美学的感悟。它集中体现了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特点,并与蒙古语言和文学等息息相关。

长调具有高亢悠远、舒缓自由、抒情的特点,曲调一般为具有对比、并列、呼应的上下两句。歌词内容大多描写草原、骏马、蓝天、白云等。演唱时真假声结合,并用颤音、上滑音作为装饰。

同学们,这么美的画卷,这么优美的曲调,你们是否也想像着自己站在那辽阔的草原唱着这首美妙动听的歌呢?

3、学唱《牧歌》

(1)听范唱,跟唱旋律,思考一下,上下两段乐句的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2)教师教唱《牧歌》,提醒学生注意轻柔快速的换气,可引导标出换气位置;唱出蒙古歌曲的韵味,以及舒缓自由、悠长辽阔的感觉。

(3)学生有感情的自行演唱。

这首歌里面描写的美丽景色相信大家都能有些感受了,对于蒙古族的人民来说,美丽辽阔的草原就是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是他们永久的家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4、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师简介歌曲作者及演唱者。

播放教师曾今演出过的这首歌曲的视频,让学生边看边听边学唱。

五、延伸拓展

蒙古族优秀的歌曲和歌手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在辽阔的草原上尽情的展示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蒙古族著名歌手腾格尔的《天堂》。《天堂》是在原始民歌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与通俗音乐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草原教案(8)

《草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习难点】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前准备】

1.硬件媒体:计算机

2.软件媒体:文字 画面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说话,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生可以通过唱歌、讲述等形式来交流和表达。如歌曲《天堂》《草原之歌》,也可以就自己在电视、电影、网络上看到的草原进行描述。)

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的草原的美。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建议:学生谈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是,课件及时呈现该句。同样喜欢这一句的学生也参与朗读。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6.请你把刚才勾画的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师:你们发现勾画的句子都写的什么内容呢?

点拨:其实这些句子就是作家老舍先生看到草原风光以后,抒发自己感情的句子。

7.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8.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板书:高歌──低吟

9.讨论交流: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初入草原,从整体上看到草原美丽开阔,所以满怀豪放之情,想要高歌一曲,既而深入草原,被草原美景所陶醉,所以想坐下低吟小诗。)

10.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

高歌──低吟

作业设计

1.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正确、漂亮地书写“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词语。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古族风情。课文2——5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1)第二自然段──迎客。

①提出交流要求:一边说,一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最后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论。

②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情深意长的情谊。)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③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④练习背诵本自然段。

(2)第三自然段──相见。

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

③重点体会句子: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从“总是”和两个“再”字中,都能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④把你的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或者齐读。

(3)第四自然段──款待。

①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你用一边说、一边读、一边评价的方式交流。

(如: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奶茶,摆上了奶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②指名学生朗读本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4)第五自然段──联欢。

①继续运用前边的方法学习。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热爱──依恋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草原风情画)

高歌──低吟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热爱──依恋

作业设计:

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③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教学反思】

草原教案(9)

《草原》优秀教案

导读:  1、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
  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草原教案(10)

《草原放牧》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草原放牧》,使学生对蒙古族“短调”,“长调”歌曲体裁有所了解,对协奏曲体裁的音乐作品有所了解。

2、通过鉴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形式要素。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与鉴赏这首乐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乐曲意境。

2、了解什么是协奏曲,了解蒙古族“短调”、“长调”音乐特点。

3、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分析、探究音乐形式要素的艺术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在网上搜索到的有关内蒙古的资料,初步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

二、创作背景:草原小姐妹动人事迹。

过渡语:大草原不仅景美,那里的人更美。在内蒙古草原上,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

蒙古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1964年2月9日,小姐妹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那时龙梅11岁,玉荣还不满9岁。没想到中午的时候,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向草原袭来,羊群惊恐四散。她们牢牢记得阿爸平时说的话:“羊是集体的财产,是集体的命根子,一只也不能丢!”就这样,她俩一前一后,不停地奔跑、拦挡。但是狂风暴雪就像一道无形的墙,阻挡着羊群的归路,羊群顺风乱窜。从中午开始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姐妹俩整整奋斗了20多个小时。寒冷、恐惧、饥饿、疲劳,责任感全部集中在了两个小姑娘身上,终于玉荣昏倒在雪地上奄奄一息,姐姐龙梅也好不了多少,但仍撑着跟在羊群后面。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都安全脱险。小姐妹在暴风雪后由于冻伤严重,龙梅失去了左脚拇趾,玉荣右腿膝关节以下和左腿踝关节以下做了截肢手术。她们为保卫集体财产而不怕牺牲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内蒙古大草原和全国各地。2008年,姐妹俩光荣地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曾被拍成电影,搬上舞台,写进小学课本,还写成了琵琶协奏曲。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尝试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作品是根据蒙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表现了她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首协奏曲是以同名电影主题歌和一支内蒙古歌曲的旋律片段作为音乐素材而写成的。全曲一共有五个部分:①草原放牧;②与暴风雪搏斗;③在寒夜中前进;④党的关怀记心间;⑤千万朵红花遍地开。今天我们欣赏的是第一部分——草原放牧。

三、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

1、观看作品录像,思考。

(1)、主奏乐器是什么

琵琶。

(2)、乐曲分几段

二段体结构:引子+A欢快主题+B抒情主题。

听后分组讨论交流。

2、简介琵琶。

3、什么是协奏曲

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

4、分段欣赏。

(1)、欣赏引子。

师:是什么主奏乐器表现了什么

学生:圆号,表现小姐妹的英雄气质。

师:圆号奏出了“小姐妹”的主导动机,表现小姐妹的英雄气质。

复听:要求学生注意圆号柔润饱满的音色。

师:琵琶在中音区出现一个音调挺拔的战斗性号角声。作曲家试图渲染蒙古族“长调”音乐的悠扬和美妙,而琵琶那珠落玉盘般的轮指技法正是最好的表现了这一音乐主题。引子既表现了小姐妹的英雄气质,也表现了内蒙古草原辽阔、明朗、富有生机的清新景象。

(2)、对比欣赏A、B两段,组织学生听后分组讨论。

首先欣赏第一主题音乐:师:这段主题的速度、节奏、旋律各有什么特点

速度较快、节奏轻快活泼具有舞蹈性、旋律灵活跳跃。

这段音乐又描写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主题旋律视唱。

(4)、学生模仿骑马动作、模仿马蹄声,教师教授蒙古族舞蹈马步动律。

师:蒙古族人民以马为伴,每天都过着游牧生活,你能模仿一下骑马的动作并配合上声音吗师:你们看,这个动作像什么(雄鹰。)对,像雄鹰展翅,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作呢

师:雄鹰是草原人民最崇敬的生灵,草原人民常把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称为“草原上的雄鹰”。播放《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做简单动律。

(5)、欣赏第二主题音乐。

师:第二主题音乐在速度、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上有什么不同两个主题音乐描写的情景是不是一样的呢这段音乐又描写的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速度缓慢、节奏宽广、旋律抒情具有内蒙古长调色彩,它形象地模仿了蒙古族民歌手的歌唱方法和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突现了鲜明的蒙古族音乐风格。仿佛小姐妹手拿牧鞭站在辽阔的草原上放声歌唱。表现了蒙古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秀丽风光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活泼可爱的形象。抒发了内蒙人民对家乡草原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6)、整体欣赏,要求聆听中积极展开想象。

四、作者简介。

吴祖强,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代表作: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等。

王燕樵,作曲家。代表作:《草原英雄小姐妹》(合作),电影音乐《大河奔流》等。

刘德海,琵琶演奏家。代表作:《十面埋伏》、《彝族舞曲》等。

五、拓展与探究:蒙古族两种民歌体裁——“短调”、“长调”。

长调民歌:音调高亢、音域宽广、节奏自由、字少腔长,旋律悠长舒缓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等特点。内容多为赞美草原、歌颂故乡、夸奖坐骑、表达爱情等题材。

短调民歌:结构短小规整、音调简洁、节奏明了、欢快,活泼、字多腔少等特点。整体音乐风格具有叙述性与歌舞性,抒情性较弱。

六、小结。

今天,通过《草原放牧》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作用。同时感受了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习了龙梅和玉荣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高尚情操。相信在她们的感染下,我们会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草原教案(11)

篇一:草原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草原》第一课时

金家河镇中心小学庞红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背诵课文一自然段

3、在草原自然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草原美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利用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教育。重点:认识草原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难点: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1、激情导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学们,这种情景会在哪里见到?(草原),那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

地方,想去欣赏吗?(想)请让我带大家去领略草原那美丽的风光。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让学生欣赏。2、欣赏完了,草原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说说自己的感受,(景色美丽,草原辽阔)作家老舍先生笔下所描绘的内蒙古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带着疑问,这节,我们一起来学习《草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1)指名汇报生字,开火车轮读词语。

(2)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景色美丽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4、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

在“景色美丽”和“热情好客”两部分内容中,喜欢“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右手,喜欢“热情好客”这部分内容的同

学请举左手。(看来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现在,大家最想去感受哪部分内容呢?(景色美丽)为什么呢?我尊重大家的意愿,带大家去感受这部分内容。

三、学习第一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的美丽景色。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指名读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课件出示天空,羊群图片)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②、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图文对照,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课件出示天空,羊群图片)

a、“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b、“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c、“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并用此关联词合作练习说话,可以用你知道的名胜来写;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课件出示习题,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6、小组扮演导游介绍草原美景,派代表展示。

过渡:作者面对此景想高歌一曲,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呢?

7、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感受。(可以是唱歌,跳舞,作诗,绘画…….)

8、齐背第一自然段。

四、总结,再现草原美景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那里不仅景美,人也很热情,下节课再让我们去感受,好吗?

五、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交流展示。

板书:

16草原

景美

天空(明朗)空气(清新)小丘(柔美)平地(一碧千里)羊群(棉花)

篇二: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

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

欲流、襟飘带舞。

2、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草原美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

汉人们的深情厚谊。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句子含义和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背诵一、二段)。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草原美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句子含义和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背诵一、二段)。

教学准备:

(1)回顾并能复述有关草原的记忆和阅读记忆。

(2)预习。

(3)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

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

欲流、襟飘带舞。

2、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草原美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背诵一、二段。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草原美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教学准备:

1、学案、指导学生熟读一、二段。

2、制作课件。

3、印好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学以及小

组。

课前三分钟

1、看拼音写词语

dǐtánxuànrǎngōulèdīyínyūhuí

()()()()()

()()()()

xiūsèshuāijiāopiānxītiānyá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

国画的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用线条画出轮廓。()

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

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讲授新课

1.整体感知

(1)快速读文思考: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联欢

(2)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

里→告别草原。)

2、精读段落(1-2)

(1)第一段话描写了草原上的哪些景物?用“△△”把景物的词划出来,展开想象。

(2)自由地、放声地朗读几遍,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3)朗读展示。(4)填写课文:见学案

3、背诵积累1-2段

三、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这样的水土会养育怎样的儿女呢?作者仅仅只是和

我们分享他见到的美景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课后练习

小练笔:(10分钟):

课文在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方面非常好,我们也曾享受过美景,你也来学一学。仿写:这次,

我看到了……(大海、西樵山)学习课文“由上到下”或“由远到近”的顺序写一段话。a组:(能写通顺就可以了)

b、c组:(能用上好词好句写具体、写生动.)

五、作业

1、继续完成小练笔

2、抄写课文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巩固课文背诵。

2、体会句子含义和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体会句子含义和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句子含义和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1、学案。2、制作课件。3、印好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

主学习出色的同学以及小组。

课前三分钟:基础知识滚动

一、复习导入

1、基础知识滚动练习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讲授新课

1、回顾课文,读句子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辽阔、碧绿(又大又美)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

的吗?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2、交流点拔(学习2-5段):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

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展示。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

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

满了感激之情。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

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与民族风情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颂扬之情。

四、课后练习

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草原的特点是更美。

2、体会句子表达特点。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个句子运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把比作绿毯,另一个是把比作大花。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里的“渲染”是指,勾勒的意思是

这句话说明了。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五、作业

小状元配套练习

《草原》学案

预习步骤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借助课文中的注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

书理解“一碧千里”“勾勒”“渲染”“翠色欲流”“境界”等词语。

3、朗读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读好长句。

4、梳理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草原”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要表达什么情感?

5、欣赏美读画一画:一边读一边勾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在旁边做出简

单的批注(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还可以是一个疑问),把你划住的

句子美美得读一读,背一背。

课前三分钟

1、看拼音写词语

dǐtánxuànrǎngōulèdīyínyūhuí

()()()()()

()()()()

xiūsèshuāijiāopiānxītiānyá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

国画的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用线条画出轮廓。()

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课中练习:按课文内容填空

1、这次,我看到了()。那里的天()更(),空气是那么(),天空是那

么(),使我总想(),表示我()。

2、在天底下,(),()。四面都有小丘,(),()。羊群一会儿上了

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

(),不用()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3、这种境界,既使人(),又叫人(),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在

这境界里,连()和()都有时候(),好像回味着()。

4、初入草原,听不见(),也看不见(),除了一些()。走了许久,远远

地望见了一条()——()!

5、忽然,像(),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

(),(),像一条()。

6、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响成一片。

7、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

着各色的衣裳,(),(),像()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

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着,()着,在汽车左右与前

面引路。()的草原()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车跟着马飞

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小练笔

课文在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方面非常好,我们也曾享受过美景,你也来学一学。仿写:这次,

我看到了……(大海、西樵山)学习课文“由上到下”或“由远到近”的顺序写一段话。a组:(能写通顺就可以了)

b、c组:(能用上好词好句写具体、写生动.)

课后练习

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草原的特点是更美。

2、体会句子表达特点。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个句子运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把比作绿毯,另一个是把比作大花。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里的“渲染”是指,勾勒的意思是

这句话说明了。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篇三: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案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

16草原

一、教学目标:

1. 会写本课9个生字,会认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

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几个词语,能读写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三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选词用语的准确性。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体会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风光。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4.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引发学生了解祖国西部的兴趣。

5.理清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揣摩优美语句,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教育学生养成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 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难点:

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 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读一读,写一写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感情朗读等方式引领学生带着想象走进文本,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3. 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4. 借助小练笔,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后面预习单。

教师:1.教学课件

5. 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台湾,见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齐读课题:草原

2. 过渡: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现在就去欣赏内蒙古大草原的绮丽风光。(想)那么就请你们闭上双眼,我们已经坐上了通向内蒙古大草原的高铁。火车在飞驰,很快我们就到达了这个让我们神往的地方。请你们睁开双眼慢慢欣赏,细细体味。出示大屏幕:播放草原风光录像。

师:谁来给大家描述一下草原美丽的风景?

生:那里天是那么蓝,飘着几朵白云,那一望无际的天底下是成群的牛羊。放羊的姑娘手里拿着鞭子,正在高歌一曲。

生:蔚蓝的天空中飘着白云,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牛羊在悠闲地吃着草,清清的湖水泛着微波,此情此景真使人难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过渡:草原风景如诗如画,老舍先生描绘草原美景的语言文字更是优美。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共同来感受大作家遣词造句的魅力吧。首先检查一下对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3. 检查生字识、写。

出示学生预习单,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涩”是平舌音;“迂”是整体认读音节。本课生字9个生字中除“迂”外,全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指导学生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其中“璃”和“襟”的右边部分笔画都比较多,要注意笔顺和部件结构,要写的正确匀称。“涩”是左右结构,右边部分上下要等宽,下面的“止”不要写的太宽或太窄。检查生字读音时采用“生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齐读”的形式。指导书写时采用“观看生字书写的课件----生练写---互相提示易写错的字----展示学生书写作品”的形式进行。

4. 检查对词语的理解与积累。

(1)正确读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结合预习单理解,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5. 检查学生朗读课文。

(1)指名接读课文,要求读书的同学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其他同学要注意去听,学习别人读书的优点,对读错的字词帮助纠正。

(2)重点检查指导课文第1段。

6.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2)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生:风光美、人情美)

(3)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桌交流

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热情好客的蒙族人民。

(4)理清文章脉络,找出作者写作顺序

.?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画出有关语句。

(初见草原――接近陈巴尔虎旗――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同桌或小组交流。

?反馈层次划分的情况。

④自由读课文,想想,在这五个地方,作者各写了什么呢?给每段加个小标题。(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出示思考题:

7.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的美?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8.你喜欢草原的哪些景物呢?为什么?谁来读一读、说一说?

(天空、空气、天底下、小丘、羊群??)学生自由练读,汇报学习。

9.多媒体出示句子: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③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④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高歌一曲?

这是一个()的草原。

(2)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一片碧绿,十分广阔。)

②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翠色欲流、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③读出草原的绿。

这是一个()的草原。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

色的大花。”

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草原的美丽景色?(比喻: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多媒体展示图片“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勾勒:用线条勾边儿。

②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过渡:面对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10.出示句子: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①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

②“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师补充描写草原美景的小诗:《敕勒歌》齐声朗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1.出示句子:在这样的境界里,连我们的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难道骏马和大牛也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吗?师:这句话看似写骏马和大牛,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12.有感情朗读

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配乐《致爱丽丝》

13.熟读成诵:

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播放课件《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4.品味练笔

篇四:第一课《草原》教案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2、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重难点突破: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情景交融的优美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目标,自学初读(8分钟左右)

1、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用“||”把课文分成3个部分。

2、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给课后生字注音;

(2)画出课文中的生词,借助字典、工具书解释难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按照给出的3个标题把课文分为3个部分。

二、合作探究,归纳导读(12分钟左右)

(1)指名读生字词:绿毯、渲染、勾勒、低吟、奇丽、洒脱、迂回、疾驰、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举杯、羞涩、摔跤、一碧千里、翠色欲滴、襟飘带舞。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4)指名学生划分课文并说明根据,教师进一步明确根据,并

相机板书:

1、草原

草原风光图(第一自然段)

喜迎远客图(第二——四自然段)

主客联欢图(第五自然段)

三、积累内化,巩固写读(10分钟左右)

熟读并尝试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当堂练习,发展扩读(10分钟)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在相应的扩号里。

疾(1)疾病(2)痛苦(3)痛恨(4)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疾恶如愁()疾风知劲草()疾苦()

2、指名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揭示目标,自学初读(10分钟左右)

1、自读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么样?画出相关句子。

2、自课文第二部分,蒙古族同胞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画出相关句子。

3、自课文第三部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表达了何种感情?

4、画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做批注说说理由。

二、合作探究,归纳导读(12分钟)

1、指名回答问题一(草原特点:空气清鲜、草地一碧千里、作者为之惊叹、感觉舒服);指名读相关句子:(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回答问题二:蒙古族同胞十分热情。指名朗读相关的句子(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①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②表达迎接客人急切的心情。(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3、(1)回答问题三: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2)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4、指名朗读优美句子,交流感受。

5、教师总结:

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谓情景交融。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

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三、积累内化,巩固写读(10分钟左右)

1、熟读背诵第二自然段

2、摘录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如:“??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过来。”,并进行练习。

四、当堂联系,发展扩读。(10分钟)

完成配套练习册课内阅读理解

五、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后反思

篇五:1草原教案

1《草原》教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教学内容来源:五年级下册的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草原》。教学主题:《草原》课时:2课时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设计者:五年级老师目标制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2.教材分析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3.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了解了草原的风光,能够抓住文章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关于民族风俗学生也没有切身的经历,因此课文中对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远客,应该在不断的读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民族间的团结互助”。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结合搜集的资料或生活体验,抓住文中优美的语句,通过品读、课件展示、角色扮演、想象画面,感受草原的民族风情以及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通过揣摩优美的语句,讨论交流,体会作者把具体的景、人、物与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的写作特点。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画出文中感受深刻的语句,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评价任务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通过品读文中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的语句,了解并学习课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活动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在影视中见过吗?环节一、激1、

趣导入新课2、谁家介绍你所了解的草原?看来大家对对草原的了解生谈感受

还真不少。下面,让我们随着着名作家老舍走进草原,去

浏览一番,领略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活动一:1、谈话引入:请同学们和邻近的小伙伴组成

一个小旅游团,去草原浏览,切记不要走马观花,因为你们还有浏览任务呢。

小组合作交流,

2、出示自学要求:

找出描写草原

环节二、⑴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为什么?

人民热情的词初读感受美⑵设计一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如:画画、

语或句子,仿写唱歌、朗读、从课外积累的知识等。

句子加深体会。

活动三

活动二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活动一

1、草原的美景:(1)美在哪里呢?

(2)想唱什么歌呢?《天堂》、《我爱草原》、《我的草原》、《草原之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有谁能唱几句吗?一句、两句都可以。

(3)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观赏,要求学生用手打节拍,会唱的可以跟着唱。活动二

2、牛羊壮:

教师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

自由读课文。多种方式汇报学生自由读后,教师指名几个同学读一读,然后全班齐读。

环节三

(1)草原的美景让我们看也看不够。如果说要低吟一首

汇报交流美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你们能背给

大家听吗?

活动三

3、读第一自然段

请大家选择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吧!4、除了爱草原的美景,还爱什么?活动四

从哪里看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

(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活动五5、指导朗读:

(1)读课文的有关段落,选择一个场景自由练习读,再

第2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

活动一:复习导入:

1、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

环节一、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从

(风光美、人情美)回忆旧哪些方面来写草原。

知,学习活动二: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热新课。

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

话别)

活动三:

引入:草原风光旖旎,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

风情,更让人难忘,车在辽阔的草原走了一百五十

华里了,此时此刻,就要和蒙古同胞见面了,作者

的的心情会是怎样呢?(为即将到来的见面而感到

激动。)

体会“激动”。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作者的激动

之情?

结合学生汇报指导学生重点体会。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

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完成目标一)

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下一环的教学做铺垫。

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节,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来升华对句意的体会。(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品读悟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活动一:品读“热情迎接”,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 你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草原人们迎接客人的热情?

* 根据学生汇报,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以下句子。①ppt出示:“忽然,像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 从什么地方看出草原人们的热情?(男女老少都来迎接客人,而且人数众多,可见主人的热情。)*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比喻合适吗?②“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③“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 你从这句子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了迎接客人时激动场面。)

* 你能仿照这个句子来写一个场面描写的句子吗?(指导学生仿写句子)(完成目标一)

活动二:品读“激情相见”,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同学们能想像一下,他们相见又是怎样的情景吗?(引导学生大胆地对当时的情景展开想象)

小组合作交流,找出描写草原人民热情的词语或句子,仿写句子加深体会。(评价目标一)

引导学生想象情景,然后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进行

②读课文第三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主客见面品读,感受草原时真挚的感情?(完成目标一)

③感情朗读,读出相见时的激动、兴奋之情。

活动三:品读“盛情款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热情的草原人民怎样款待我们远道而来的客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唱歌,以歌助兴)

②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想说些什么?(完成目标一)活动四:走进“尽情联欢”,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既热情好客,又能歌善舞,联欢节目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的。你知道他们有哪些联欢项目吗?(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

②ppt展示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相关图片。③并随机指导学生理解:套马、摔跤是蒙古同胞最喜爱的民族传统节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同胞力与美的展示。

人们的热情好客。(评价目标一)

引导学生借助课外搜集的资料或已有的知识及生活体验交流草原人民的民风民俗,体

会草原人民的民俗美。(评价目标一)

创设情境,练习说话,感受蒙汉情深。(完成目标一)

(评价任务一)活动一: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板书,进行整体环节三

关注文章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回顾,

总结拓表达方法,体会展,领悟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作者情景交融

的写作方法。品写法,升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读、抄写文中优

华感悟。活动二:读一读优美的语句并抄写下来。美的语句(评价

任务二)

附:板书设计

天(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羊(大白花)蒙汉情深热情迎接激情相见人情美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活动五“深情话别”,感悟蒙汉情深。

①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②此时的人民的心情正如这句诗所表达一样,(ppt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3)学生朗诵这句诗句。

草原教案(12)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草原》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有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感受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情谊。

2、 认字9个,写字6个。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练习独立识字。

3、 继续练习自读提问题、分类处理问题,开始学习标画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

4、 理解“一碧千里、明朗、柔美、云际、回味、洒脱、低吟、拘束”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

2、 感情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 那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想去欣赏吗?请大家领略一下草原美丽的风光,欣赏草原图片,能说说草原在你心中的印象吗?

2、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齐读课题。

3、出示作者小资料: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二马》《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受到人们的喜爱。“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如:《济南的冬天》等被选入小学中学的课文中。《草原》一课节选自老舍先生的访问记《内蒙风光》一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感受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情谊。
2、认字9个,写字6个。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练习独立识字。

3、继续练习自读提问题、分类处理问题,开始学习标画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

三、自学提示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边读边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词语检测:回味 勾勒 豆腐 拘束 、老翁 舞蹈 迂回 洒脱

境界 羞涩 一碧千里

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喝奶茶吃手抓羊肉。)

四、合作探究

1、课文描写的草原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自学批注并与同桌交流。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记叙这次草原之行的?试着概括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

小组汇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句话很美,从这句我们体会到草原无边无际,而并不空旷。一碧千里是草原无边无际,而并不空荡。)展示课件

指导朗读

(3)“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师: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也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湖面上飘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

指导朗读

师:还有那句写得非常美

(4)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5)出示“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作为牛马生活在草原,简直就是进了天堂,它们一定在品味这种幸福的生活。)

(6)“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你看到这种情景你想干什么?

(7)指名概括第一自然段内容。引读 男女赛读

(8)师小结: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试着把这一自然段印在我们的脑海。选择喜欢的句子背诵。

过渡: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继续徜徉在老舍先生的文字中感受草原的另一种美——人情美。

(9)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

. 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交流体会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小结: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5.“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五、课堂检测

1、课文描写的草原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3、作者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记叙这次草原之行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讲________________,第二自然段主要讲________________。

六、作业超市

1、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摘录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3、片断练习:《校园一角》。(要求:运用《草原》的写法,突出描写校园一角的()特点。)

4、阅读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

板书设计

天(明朗)

自然风光 地(一碧千里)

草原 迎接

民族风情 相见(蒙汉情深 民族团结)

款待

联欢

(灵宝市城关镇西华小学 四年级语文 主备人:吴芳青)

草原教案(13)

《草原》教案

  案例过程: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三部分,初入草原为第一部分,目的地为第二部分,蒙古包内外为第三部分。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因为三~五自然段都是写蒙古包内外的,所以我把它们归为一个部分。
  师:对他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五部分,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各为一部分。
  师:对这样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意见?
  生:我认为这样分太细了,这样一个自然段就是一段了。
  师:我们分段是分逻辑段,将课文内容相近的段落分在一起的,不能太细了。那么还有什么样的分发?
  生: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怎么分呢?
  师: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行。
  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对不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习,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生:可以。
  师:其实分段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要你能充分说出分段的理由,根据课文内容的逻辑意义给文章分段,都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默读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一边读,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
  师:勾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来了吗?
  生:勾出来了。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一堂课接着交流,下课。
  二、思路提要:
  1、初读课文,总体把握:让学生对课文又一个总体的了解,总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文章各段的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率,理清脉络。
  3、品词析句,理解内涵:深入理解作者老舍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本领,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4、深情朗读,加深体会:进一步受到文章思想感情的熏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课题组的教研课,主要向大家呈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这一教学环节。就《草原》这篇课文,我先让学生理解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看看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叙述?学生通过在课文当中找关键词,知道各自然段是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的,最后,我引导学生用归并法给课文划分意义段,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分歧时,我没有一味地制止,而是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理由。通过大家讨论交流,明白划分段落不可随心所欲,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一定要认真把握作者的思路,合理划分。大段落划分又不能过于强求一致,简单地肯定一种,否定另一种。不管怎么分,只要讲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就好,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
  但是,就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段理解课文”,本课时所呈现的研究价值似乎欠缺。首先,在分段方法的总结上涉及不多,不利于学生对此方面能力的提升。其次,仅仅拿一篇课文来进行分段练习,没有达到学习效果,最后,没有对分段的方法进行复习概括,学生就没有分段的依据。
  四、案例修改: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课文我们暂时理解到这,让们回顾一下,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为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常常要给文章分段,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分段的方法?
  生:我知道的分段方法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师:你能给大家举例说明吗?
  生:我们学习13课《牛郎织女》时,我就运用到这个分段方法,全文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可以分为四段。
  生:其实,这一课还可以按“时间的推移”分段。
  师:对,虽然是同一篇课文,但是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分段。谁还有其他的分段方法?
  生:我们学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分段,“总分分段法”,按照事物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去给课文分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师:你知道的分段方法还真多,同学们,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分段方法进行选择,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应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段。
  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然后让学生试着给后面的课文分段。

草原教案(14)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 

3、初步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可爱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听着这优美的歌曲,我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美丽的大草原,你们想不想去草原看一看呢? 

今天,我们就随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内蒙古大草原做客,一起去领略、感受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吧!(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家作品 

同学们,你们对老舍先生了解多少呢?谁起来介绍一下。 老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话剧《茶馆》、小说《四世同堂》《正红旗下》《骆驼祥子》等。现有《老舍文集》出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1、边读课文边认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二) 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渲染    迂回    玻璃    彩虹   马蹄    羞涩    摔跤     

襟飘带舞    勾勒    高歌一曲   蒙汉情深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其它学生帮助解决。 出示练习题: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

 (2)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 

(3)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      ) 

(4)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淡彩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表现效果。也表示夸张的描述。(      )

 (5)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

 (6)用线条画出轮廓。(    ) 

(三)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师生共同评价。 

(四)默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描写了作家做客草原的哪几个画面?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 

生自由交流,明确: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了五个画面:草原美景——迎接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2、启发学生说出对草原的印象。

理清了课文顺序,大家能用一个词说说你对大草原的印象吗? 

生答。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呢?生回答,师板书:美 (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美呢?) 生答。师板书:美(风光美、人情美) 

(五)课内积累。 

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和词语多读几遍最好记下来,积累下来。 

老师这儿带来了几幅草原图片,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来形容或描述一下吗。 

师出示图片,生用积累的语言来描述。 

三、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丽可爱及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积累有关写草原的诗句、成语或句子,下课。  

板书设计: 

                                风光美 

  

草  原——美 

  

              人情美 

草原教案(15)

《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难点

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生字卡 、草原资料 。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欣赏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是一首歌唱草原的歌,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你去过草原吗?你对草原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草原的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草原的文章,板书课题:1 草原 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3.简介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骆驼祥子》。

[设计意图]聆听优美的歌声,感受大草原的美丽,激发学生的情感,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以及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吗?(板书:美)

师:草原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板书:风光(景色)美人情美)

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设计意图]掌握字词,初步感知文章的整体结构。

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1.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展示读。

(2)师: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品读句①:“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清鲜、明朗的准确。

品读句②:“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出示草原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积累词语: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品读句: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柔美”的感觉。

知识拓展:中国画(按照范围来分;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笔墨纸砚是中国画的工具,中国画的技法分为工笔和写意,中国画的线条美、构图美、章法美,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形式美、艺术美。)

品读句④:“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说话练习:用“既……又……”说一句话,能连用两次更好。

品读句⑤:“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句子比较:

(1)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师: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画面欣赏音乐《天堂》

2.师小结: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3.师: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4.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还感受到了草原另一个特点,请你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并说说你是从哪个句子、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5.品读句子。

幻灯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①你怎样理解“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6.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1)师: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草原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板书:热情好客)

(3)品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4)交流讨论。

句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师:瞧,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体会写法:在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将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句②:奶茶倒上了,……手抓羊肉。……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还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师:草原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体会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师: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是呀,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留连不已,难分难舍。

7.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与句子

8.课堂作业 

(1)词语手拉手:

  无边的   小诗   各色的   帽子

  白色的   带子   静寂的   微笑

  奇丽的   大花   尖尖的   衣裳

  迂回的   绿毯   会心的   草原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草原上绿色无边的景象。( )

  2.十分自在、不受拘束。( )

  3.绿色浓郁得将要流动似的。( )

  4.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

  5.细细地回忆、品味。( )

6.形容骏马奔腾,草原上的人们热情奔放的样子。( )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 ),天空是那么( ),是我总是想( ),表示我满心的( )。在天底下,一碧( ),而并不(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 )绣上了白色的(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 ),就像只用绿色( ),不用墨线(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轻轻流入( )。这种境界,既使人( ),又叫人( ),既愿( ),又想坐下( )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 ),好像( )着草原的无限( )。

2.草原上行车十分( ),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 ),也看不见( ),除了一些( )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的望见了一条( )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 )。快了,快到了。忽然,像( )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 ),襟飘带舞,像( )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3.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草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标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受草原的风景美、人情美,更加热爱美丽的大草原。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草原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2.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永存,也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和睦。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作为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

[设计意图]在感受大草原美丽的同时,让学生更加热爱草原人民。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练习。

2.预习《丝绸之路》。

板书设计

草原

风光(景色) 风景美

人 热情好客(更美)

[教学反思]《草原》是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着重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无限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激起了解西部,热爱西部的兴趣。为此,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2抓住“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等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我的教学目标,首先,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草原的感知认识。其次,课始时我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视频,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草原那高远的境界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在初读课文,感知课文脉络的教学环节中,一方面,我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草原的美景分为三大部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图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另一方面,我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此外,我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深入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相互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走进西部,了解西部和热爱西部。

这是我第二次教《草原》了,感觉每个环节的流程都比七年前在研究课上的那节课要成功得多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是多么喜欢这篇课文,多么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师生从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中、从文章字里行间中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但是,我们始终觉得未能亲身到辽阔而又美丽的大草原中感受,目睹这一美丽的自然风光而感到有些遗憾。古人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确如此,我想:假如学生和老师都能亲自到蒙古草原中走一趟,置身其中,相信体会会比现在看图片、看书、看录像、读书深刻得多。

草原教案15篇

http://m.bjjpsf.com/kejianjiaoan/47674/

分享

热门关注

世界地球日高中世界地球日高中教案范文(通用4篇)

高中教案

高中教案模板汇编3篇

高中教案

优秀主题班会高中教案精选6篇

高中教案

六国论教案9篇

高中教案

离骚教案12篇

高中教案

口技的公开课教案16篇

高中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1篇

高中教案

狼和小羊的优秀教案6篇

高中教案

陋室铭教案11篇

高中教案

背影优秀教案16篇

高中教案